■市北区配套完善、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凸显吸引新兴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人才进驻的区位优势。图为青岛中央商务区附近。 修相科 摄
■市北区商贸繁荣,台东步行街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韦 聪 摄
■中国钢研“一院一园”项目完成竣工备案,胶州湾畔崛起新材料产业研发高地。 修相科 摄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致远谋新篇。眼下正是青岛的“两会时间”,高质量发展成为“两会”热词。
对于老城市北来说,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从未止步。2023年,市北区扎实开展“项目落地提质年”活动,全面发力扩大内需、招商引资、城市更新、服务升级、民生保障“五大战场”,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2+6”特色产业和城市更新项目落地见效,一批纾难解困的惠民措施提标扩面。
站在新起点,如何续写老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北区提出,将坚持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齐抓”,做强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方位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市北正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市北区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青年人才首选城区建设。图为市北区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 崔冬妮 摄
建圈强链,壮大产业链实力
产业链的完整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投资环境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023年,聚焦“2+6”特色产业体系,市北区以链长制驱动,绘制产业图谱,发布集成政策,聚链成群初显成效——在总部经济领域,国寿健康管理等一批央企区域总部注册落地,12家企业新上榜青岛市总部企业认定名单;在数字经济领域,柠檬豆获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填补全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空白;在现代金融领域,新落户东北证券等金融机构,新落地21支基金,全区注册基金总规模突破600亿元。
站在新起点,如何建圈强链,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直接关系到市北区高质量发展的速度、质效。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链主”企业强,方能促进产业链兴。2024年,市北区将以更大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及产业链发展,争取全年引进培育总部类企业5家以上、引进金融企业机构30家以上。
产业链项目落地是建圈强链的务实举措。为夯实重点项目支撑,市北区将统筹实施128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高起点谋划设计,全要素保障落地,推动城运大数据智能调度平台、市图书馆新馆等项目开工,青岛生物科研交流中心、市北都市科技园等项目投入使用。
市北区聚焦细分产业赛道,制定了新目标。加速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支持檬豆科技等平台企业深度参与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推进青啤智慧供应链等4个技改项目,启动颐中烟草研发制造中心、而丰智能产业园建设,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推进经略海洋,以省港集团、山东海运为龙头向海图强,开工建设山东海洋数字科技产业中心,依托上海海事大学、北京鑫裕盛加强航运人才培训,基本建成邮轮港区山港航运金融中心等4个重点项目,实现在青运营邮轮航次达20个以上,推动邮轮旅游、航运服务等涉海经济做大做强。
■市北区通过扶持科研企业,叫响“科创市北”品牌。图为青岛科技创新园的微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做药物残留检测。崔冬妮 摄
向“新”而行,增强创新链活力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强引擎。
在市北区,“创新”这一抽象的词语已具象化为数字,标注着城区活力值——2023年,市北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突破600家,增长38.6%,创历年新高;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瞪羚”企业4家、市级创新平台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21%。国橡中心创新示范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青岛啤酒荣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生物科技创新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科技大学、中车四方所等高校院所、科研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带动技术革新中脱颖而出。
下一步,市北区将在建圈强链的过程中激活创新因子,以几何倍释放强劲动能。
全面激发科创力。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推广“云端研发”等科创服务供需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落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基地,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全覆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定打好开放牌。聚焦RCEP、“三区互融”等国家和省级战略,勇当高水平开放排头兵,持续推动更多实践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引进培育亿元级内外贸双跨企业10家以上,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汽车出海基地,力争首年汽车出口突破1.2万辆;引导传统外贸企业转型,推动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25%以上。
多元发力扩内需。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联手华为抢跑智能家居消费新赛道,举办“1+N”绿色智能生态企业大会;引进小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发放助商惠民消费券,巩固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消费回升势头。实施新一轮商圈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台东步行街环境水平,推进郑州路TOD、辽宁路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协同提升商圈经济的消费引力、商业活力、空间魅力、运营能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市北区将健全“北尚英才”政策体系,制定“四链”融合行动方案,探索构建“一节、一赛、一会、一园”人才创新创业格局;提升“双国字号”人力资源平台国际化引才作用,新建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青岛市专家工作站10个以上,引进人才2.3万人,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青年人才首选城区建设,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市北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图为浪潮大数据产业园。 修相科 摄
优化升级,提升服务链水平
只有创造出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的环境,才能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大刀阔斧地进行。
以“2+6”特色产业为核心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储备一批示范引领、强强联合、补链配套的产业大项目,力争全年实现内资230亿元以上,全面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稳住外资基本盘——这是市北区2024年招商引资新目标。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金字招牌”,市北区提出提升服务链水平,就是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塑强环境要素,保驾护航。
聚焦政策赋能,市北区将坚持精准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行业政策政企共商、精准滴灌;深入开展“益企学、益企链、益企汇”等系列惠企活动,提供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服务,搭建银政企对接交流平台,助力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
瞄准升级政务服务,将坚持全场景优化政务环境,推出“社会事务一条链,重点项目集成办”服务模式,推动区级审批服务事项下沉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让更多事项掌上办、智能办、自助办。
值得一提的是,市北区还重点强调支持楼宇经济发展。
商务楼宇是市北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2023年,市北区税收亿元楼宇达20座,获评全国“楼宇经济产业集聚示范城区”,尤其是青岛中央商务区,集聚楼宇54座,占市北区的半壁江山,在打造特色楼宇、发展楼宇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入选“2023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商务区”。
今年,市北区还将坚持特色化发展楼宇经济,突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完善楼宇治理服务体系,支持存量楼宇改善提质,做优CBD、新都心等楼宇经济生态圈,提前谋划15栋新入市楼宇功能定位,亿元楼宇达到24座,打造更多“空中聚宝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