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先人一步,智能制造“专家”,青岛宝佳:“跨界者”异军突起

青岛宝佳:“跨界者”异军突起


■宝佳的明星产品码垛机器人已迭代至第四代,每小时最多可完成1800次抓取。

成立10年多,已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提供超过4000套装备及解决方案,其中在饲料行业的智能集成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70%;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机器视觉导航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远程管控平台,是机器人行业工业互联网的先行者。

在手机、汽车等高科技或复杂工业品已经能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今天,反倒是一些简单产品的生产,还有很多“卡点”有待打通。

最典型的就是食品行业。今年上半年,“支持少人化安全生产的食品行业智能成套装备及全流程管控关键系统研发”入选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将与食品龙头厂商联合攻关,实现烘焙食品冷冻面坯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

尽管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尖端科技”,但项目却是食品行业的重要创新。落地后,产品生产、杂质剔除、质量检测、装箱仓储等全链条都将由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完成。

若时间回到10年前,很多人可能不会相信这家横空出世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日后不仅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还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实力派。

不同于有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背景的企业,抑或是资深从业者自我创业的公司,青岛宝佳完全是“零基础”的行业新丁。2009年,从事饲料贸易多年的高明作,在饲料行业日益严重的用工荒中嗅到了巨大商机,大胆跨界工业机器人。青岛宝佳便从最能解决用工痛点的码垛机器人开始,跨入了行业的大门。

自此,这家青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书写了一个跨界者异军突起的故事。它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全国70%的饲料企业解决了“用工荒”;它是机器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先行者,远程运维平台24小时提供在线咨询和诊断,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它是智能制造风口上的逐浪者,要一步步站上市场和技术的更高点。

与“老师”同台

刚刚结束的进博会上,宝佳与日本机器人企业那智不二越的一款合作产品高调亮相。这是目前行业中性能最领先的码垛机器人之一,每小时最多可完成1800次抓取。换句话说,只需两秒钟,机械臂就能完成一次抓取。

“核心关键零部件中,控制系统我们自主研发。”宝佳董事长助理刘学介绍,“控制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指挥它的‘四肢’该如何工作,约占产品价值的30%。”

这已经是宝佳对码垛机器人进行的第四次升级迭代。初代产品,每小时只能完成抓取800次。不要小看这个只是进行着简单重复性劳动的机械手臂,抓取精准的机器人在饲料、食品包装等行业起着“穿针引线”的大作用。在企业工作人员看来,这其实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手艺”。“机器人要求快慢结合,码垛要快,但是抓产品要慢。快慢配合很有‘学问’。”刘学说。

某种意义上,能与曾经的“老师”一同登上进博会的舞台,比产品性能的又一次提升其实更让宝佳感到兴奋。这是对曾经的“外行人”最好的肯定。

“初入行时,我们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青岛宝佳董事长高明作介绍,一方面,与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家团队合作,智力引领、培养打造企业自己的研发团队;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通过市场切入、合资等形式,保持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快速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水平。

那智不二越就是最重要的引进对象。2016年,双方还合资成立了宝佳那智(青岛)机器人应用研究院,在机器人生产及设计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

技术创新的成果有目共睹。目前,宝佳已经在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2018年,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成为青岛第14家摘得这一“国字号”金字招牌的企业。2019年,成为青岛首批5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之一。

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宝佳的产品线也由码垛机器人扩展至更广的智能制造装备,如食品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立体仓储等。

目前,宝佳为饲料、化工、粮油、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等行业提供超过4000套装备及解决方案,其中在饲料行业的智能集成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70%。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保加利亚、埃及以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海信、潍柴、新希望六和、温氏、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五得利、金沙河、金正大、史丹利等大型集求企业都是它的客户。

“触网”先人一步

一边搞技术创新,另一边宝佳也在服务创新上“动脑筋”。

依托工业互联网进行设备的远程运维,现在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但在2015年前后,有这种想法的企业还不是太多,实践的就更少。

高端装备的售后维护一直是工业企业的痛点。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如何能提供及时、精准的故障维修服务,入行后这个问题开始萦绕在高明作脑中。“机器人技术含量较高,客户很难自己维修。我们的维修人员也很难保证次次都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答案指向了网络。与“跨界”机器人一样,一旦察觉到这种趋势,高明作就全力以赴果断出击。2015年底,宝佳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机器视觉导航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远程管控平台,实现了对这些机器人和设备的监控以及在线调控。

平台应用后,机器人故障停机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一下降到千分之一。产品开发人员通过对机器人使用情况分析,还能对方案和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今年初疫情严峻时期,宝佳的远程运维平台就发挥了大作用。

疫情期间承担了湖北省蛋类等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工作的湖北神丹集团是宝佳的客户之一,旗下湖北农腾公司就曾在疫情期间设备出现故障。售后工程师第一时间通过远程视频在线进行设备故障检测及调试,指导现场人员及时恢复生产,保证了企业在特殊时期的正常运营。

市场需求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悉,今年以来,在食品、饲料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远程运维系统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0%。未来,在持续提供服务的同时,平台还将对不同产品系列数据采集接口进一步标准化,同时利用5G等先进物联网技术对平台进行架构优化与功能升级,实现对全系列产品新下线设备的远程运维支持。

智能制造“专家”

对立志成为百年企业的宝佳来说,过去只能算个“热身赛”。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开始。

近两年,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迅猛发展,机器人行业越来越热。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市场的机器人销量比5年前翻了一番。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市场添了一把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16万台,累计增长18.20%。尤其是9月,产量达2.32万台,同比增长51.4%,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新政策也会成为另一个催化剂。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计划,提出扩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配送以及民爆、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等领域应用;加快高危行业领域“机器化换人、自动化减人”行动实施步伐,加快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应用及高危企业装备升级换代等。

与机会一同到来的势必还有挑战。更多企业、资本纷纷涌入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残酷。宝佳始终坚信一条,只要足够专业,便无可替代。

智能制造行业的专业化一句话足以概括——又快又好为用户完成智能化改造。但只有亲身参与过项目的人才会知道,这个看起来不难的要求背后有多少“血泪”。

又快又好,意味着企业有极高的标准化能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是典型的“非标”行业。若没有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应用开发,即便是最先进的设备也无用武之地。但与此同时,对工业企业来说,设备的快速实施安装又是刚需。

“我们的标准化水平到了80%。”高明作说,“项目实施效率已由最初的45天,缩短为最短7天,行业领先。未来,我们希望还能更快。”

优秀的落地应用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宝佳的一块“招牌”。今年,一家欧洲公司找到宝佳,希望能合作围绕环境机器人在中国的落地应用展开合作。“看中的就是我们在应用开发上积累的经验以及愿意吃苦钻研行业的那股劲儿。”刘学说。

当然,宝佳的目标不仅在集成领域。未来,企业也要继续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不断进阶。“不断积累实力,分步、分阶段突破核心。”高明作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