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3日讯 这是一次全国物流行业的思想盛宴,是全国物流园区和企业的协作平台。
11月13日,2020(第18次)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暨“双循环”物流企业协作研讨会在青岛启幕。来自全国的物流行业协会、物流园区和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探讨“十四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之计。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成网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成网,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一步。
成立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可谓是本次年会的“重头戏”。
国家物流枢纽是全国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提供网络化、集约化、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骨干载体。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先后评审认定了45个国家物流枢纽。
本次年会上,这45个国家物流枢纽以一种更加紧密的组织形式,建立起常态化的协作、合作机制。在11月12日举行的国家物流枢纽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上,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当选首轮理事长。
理事会还通过了《国家物流枢纽联盟青岛宣言》。根据宣言,“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物流联盟成员要致力于做新发展格局的践行者、新物流网络的大平台、产业深度融合的加油站、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实验区、知名物流品牌的孵化地、枢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应急物流及绿色物流的排头兵、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存量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场站等为支撑的物理基础设施网络。
在这些国家物流节点的布局中,青岛都没有缺席。作为全国仅有的3个拥有2个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型叠加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青岛在国家现代物流网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青岛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已经形成海港、陆港、空港三位一体,形成“东接日韩、西联上合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的交通物流服务网络。
新发展格局下,青岛将如何抓住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新机遇?
“新发展格局是产业组织、消费组织、流通空间组织的新格局。未来将会是内陆城市创规模、沿海城市创价值、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时代。港口城市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有先发优势,未来将继续成为向内和向外两个方向上物流组织、产业链组织的重要枢纽,具有服务双循环和大循环的能力和区位价值。”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表示,“我们对青岛、深圳这样具备开放优势的城市寄予厚望。”
现代物流体系也是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演变,物流体系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两次出现现代物流概念,分别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彦庆表示,可见,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实现经济运行中供需均衡、规模集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战略支撑作用、先行引导作用愈发重要,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贺登才也认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健全现代流动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这三个体系对物流行业来说,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物流体系的基础,在新发展格局下,物流节点如何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定位,如何实现高质量运营,是当天与会嘉宾探讨的重点。
“新格局重在顺应当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宫之光表示,新的发展格局下,物流节点从原来网络节点变成了供需变化下的双向枢纽。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邓延洁认为,要从全球、国家、区域企业的各个层次的需求视角来提高物流的网络化运行效率,通过基础设施形成联通网,运用科技手段来连通服务,把单点变成体系,让物流功能、产业功能和供应链功能有机的融为一体。
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主任张晓东看来,物流节点的建设运营不仅要从单点经营向网络运作转型,还要从单一功能向多元服务转型,从独立运作向多方协同转型,进而与产业进行融合,最终实现从物流和供应链的组织中心向新型产业集群的组织中心融合,使得原有的产业基础设施迈向一个新台阶,实现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
王彦庆也认可,物流节点发展的趋势是要网络化布局,产业化运营和智能化提升。他表示,以往,不少物流园区采用的是地产运营的思路,导致物流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新发展格局下,应该按照产业化运营的思路,把物流节点作为要素集聚的中心,作为产业发展的的动能引擎,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增量。
年会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张江波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通过八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大物流生态圈层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要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考虑自己的定位,发挥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的“先行官”作用。
“港口在‘双循环’中是重要战略支点,是链接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的载体平台。依托港口枢纽,综合配置资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更高能级的共赢共享平台;陆海双向贯通,完成各种制造要素、商贸要素、消费要素的有机对接。”山东港口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在会上表示。
据介绍,在打通“大动脉”方面,山东港口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300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仅今年就新增集装箱航线30多条;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69条海铁联运班列连接世界,1-10月完成海铁联运175.7万标箱,同比增长19%。在畅通“内循环”上,山东港口开启中国北方第一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通道,与北部湾港实现互联互通,畅通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的物流新通道,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此外,“双循环”还意味着物流生态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集成和价值链创新。
会上,山东港口联合全国主要的港口集团、班轮公司、网络货运企业、电商服务企业及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企业等,共同发起“双循环”物流企业协作倡议,在联通“双循环”中彰显责任与担当,大力推进协同合作、互利共赢,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全面增强交流对接、常态互动,全面发挥好各成员单位在物流节点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各自优势,为加快构建现代流通新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贡献力量。
李奉利表示,要以产业思维、共济理念,合力打造产业链命运共同体,构建集航运、贸易、金融、保险、科技、制造等跨界企业“圈式经营”的大物流生态圈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周晓峰)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