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学生家长群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很多人不解,家长群这个概念更多地出现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当中,大学里怎么也有了家长群?
据媒体报道,有些学校会在开学时统一组织建立家长群,家长们也会自发组建没有辅导员的“民间群”。“儿行千里母担忧”,家长群在一定程度上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能够继续参与、关注子女成长的平台。同时,对于学校来讲,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发布各项通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共同守护学生安全与成长。
乍看起来,大学生家长群的设立确实满足了家长和学校的双重需求,但很多大学生家长群不再局限于重要的通知,而成了部分“巨婴”大学生离不开的“隐形拐杖”,也变成了“鸡娃”父母教育焦虑的延伸。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是一名成年人,他们有能力也应该为自己负责。然而有的家长仍然复制了中小学时家校互动的模式:询问孩子感冒好了没、放假能不能买到票、洗澡水热不热,甚至潜入水果外卖群直接下单投喂……事无巨细的“托管式”的操作,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依赖,难以真正独立地面对生活的各项挑战。
除了关照生活,关心学业是大学家长群的另一大战场。小到孩子能不能选到心仪的课程、各类考试的成绩排名,大到考研学习进度、留学渠道……这部分家长延续了中学时期“鸡娃”的惯性,想要一手掌控孩子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然而他们却忽略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这种“计”更应该是方向上的引导与点拨,而不是用远程的监控把孩子变成失去自驱力的“提线木偶”。
问题的重点不是大学生家长群是否应该存在,而是家校联系的“度”在哪里。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学校和家长适度放手,让学生独立成长,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成年人,才是我们大学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实习记者 夏蕾)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