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11月16日3版
工业余热“变废为宝”:更多家庭暖起来
多个供暖技术改造项目落地,青岛供热能力提升700余万平方米,在不增加煤炭消费的基础上,满足更多居民供暖需求
寒意潇潇,一年一度的供热季又拉开了帷幕。今年在保证供暖质量的基础上,我市新增供暖配套面积继续扩容——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完工城市供热配套面积46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2020年市办实事中“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400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
就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供热工作会议上提到,今年我市集中供热面积预计能达到3亿平方米。从这个逐年攀升的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开发和居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扩大城市集中供热覆盖面势在必行,然而,煤炭消费压减又是摆在面前十分现实的“硬杠杠”。以有限的煤炭消费,满足更大区域的供热需求,这个保供难题如何破局?记者采访发现,工业余热利用和新能源供暖如今已成为我市清洁供暖的新路径。
一项技术改造,让片区供热面积扩大70万平方米
“必须经历一场自我革命,才能获得颠覆性发展。”面对煤炭供应日益吃紧的客观现实,像滕怀顺这样的老供暖人很明白,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从主观上进行“转型升级”。从去年以来,我市多个供热单位大刀阔斧地启动设备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余热供暖能力,增加供暖面积,其中就包括滕怀顺所在的青岛能源集团金泓热电公司。
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项目正在进行喷淋塔塔体的吊装。
几台大型的烟气余热回收机组和喷淋换热器,由盘错交织的管道相互连接,工作人员则正在热泵主机的控制面板前进行参数的调试,这是近日记者走进金泓热电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厂区时所看到的景象。“该项目投资额近3000万元,于去年年底完工。所谓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就是对燃煤热水锅炉所排放低温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 滕怀顺介绍说,工业余热是低品位能源,把它回收利用变成高品位的供热能源,既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可提高供热能力。
以一个供暖季的运行周期来算,这项技术投用后总共可回收烟气余热109136吉焦,节约标煤4329吨,节约水5020吨,节约电716096千瓦时,可增加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通俗点说,这项技术投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再建一个中型热水锅炉,所产生的民生效益相当于扩大区域内近一万户居民的供暖范围,所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减少燃烧220辆卡车装载的煤炭。
“除了烟气余热回收,我市已投用的工业余热利用还包括凝汽器改造、循环水利用等方式。”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设施建设处副处长那振宇告诉记者,去年山东省下发考核指标,要求青岛市在5年内新增工业余热和新能源供暖面积1700万平方米,这个任务指标为全省最高。随着多个供暖技术改造项目的落地,去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完成工业余热改造和新能源改造765万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在不增加煤炭消费的基础上,可以满足更多居民的供暖需求,实现了用工业废料反哺城市发展。
新能源供暖要因地制宜,实现多能互补
“清洁化”是新型供暖模式的应有之义与核心,伴随能源转型的推进,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供热出现在大众视野,并在不少地区开始实践。像在青岛,地热、空气源、海水源等新能源供热方式都已得到运用。据了解,我市新能源供热主要集中在商业办公区域和市政管网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说,新能源供暖不仅让“供暖孤岛”看到供暖希望,其供暖过程基本无污染的特点,也向着绿色低碳一步步迈进。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供暖在实际推行中阻力重重,“新能源供暖方式是通过提取介质中的热量,来实现供暖需求。但这种供热方式易受自然条件和地缘限制,前期设备建设投资高,成本回收周期长等多种因素掣肘。”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供暖是大势所趋,但在推进过程中则要因地制宜,实现多能互补、节能降耗。此外,还要创新投融资和经营模式,以提高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今年8月份,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智慧能源系统深度利用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市在新能源供暖方面的一次系统深度实践。该项目通过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等多种技术,实现高效清洁供能,预计投用后三年时间可达到零碳标准。据了解,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手续办理和规划设计环节,建成后,每年将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相当于种植173.3万棵树,建了86座青岛植物园,有望成为引领国内零碳社区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标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通讯员 于世晓)
“暖流”已入千家万户
16日零时起青岛正式进入供热季,各热企供热平稳运行
能源集团泰能热电供热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实时监控供热运行数据。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16日零时起,我市正式供暖,供热季将持续至2021年4月5日,共141天。15日晚,记者先后探访供热企业和居民家发现,岛城各热企已进入供热平稳运行状态,确保达标暖流进入千家万户。
晚7时许,在青岛能源集团泰能热电热网监控调度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供热锅炉、换热站的运行数据,“现在7台锅炉已经开了3台,一次管网出水温度达到了80摄氏度,确保居民家中的温度能够达标。”该公司副经理苏有亮指着屏幕说,他们将根据天气状况、外网负荷随时调度热源供应和换热站运营系数。
晚8时许,记者来到了能源集团泰能热电瑞海供热站,站上的维修人员已分散到各个小区为居民排气、调试。站长刘春梅正在站内巡检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目前二次网的进水温度已经达到了38摄氏度,居民家中温度应该在20摄氏度左右。”刘春梅说。
晚8时30分,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瑞海馨园小区居民李建平家中。正和妻子在家看电视的他,只穿了一件薄秋衣。“家里挺暖和的,相当满意。”李建平对供热效果非常满意,他拿出温度计给记者和工作人员看,显示室温有24摄氏度。“过来住了三四年了,冬天温度一直差不多在21摄氏度左右。”
青岛能源集团生产与安全服务部副部长林萍介绍,该集团现有供热面积1.3亿平方米,供热用户116万户,承担着主城区85%以上以及各区市一半以上的供热业务,现已储备煤炭40万吨,100余台锅炉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运转,1300余座换热站全部运行,全力保障用户温暖过冬。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今冬供热开局平稳,全市供热面积达3亿平方米,居民用户259万户,全市共投运供热锅炉230台,换热站热态运行3246座。根据《青岛市供热条例》规定,正式供热开始后,居民家中室内温度不得低于18摄氏度(厨房内温度不得低于10摄氏度),如出现供热质量不达标或供热设施故障等,请及时联系所属区域换热站(供热站),也可拨打供热企业服务电话或12319热线,工作人员会及时上门处理。
供热开始后,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加强与市气象局的沟通,密切关注天气情况,组织调度供热企业科学调整供热运行曲线,确保岛城市民温暖过冬。同时,也提醒广大市民,目前供热系统内循环水温度和压力较高,不要随意操作、改动暖气片和暖气管道任何地方,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设施损毁,也请及时去除暖气设施上的遮盖物,避免影响供热效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春晓)
责任编辑: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