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山西省太原市的刘先生称,自己被一只小狗咬伤,想去打疫苗时发现当地狂犬疫苗短缺,什么时候恢复供应尚不确定。媒体近日调查全国多个省市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陆续出现狂犬疫苗供应告急的情况。
众所周知,狂犬病病死率接近100%,居各类传染病之首。狂犬疫苗告急,无疑牵动人们的心。那么,狂犬疫苗因何告急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狂犬疫苗告急,主要不是供给侧的问题。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年均签发6000万支人用狂犬疫苗,数量高居全球第一。其中2019年签发狂犬疫苗5883.22万支。今年1至4月签发了1775万支,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不会导致严重短缺。而从狂犬病发病人数来看,2019年全国发病人数仅290人。这两项数据似乎都显示,我国狂犬病控制得很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狂犬疫苗告急,便让问题凸显出来。
养宠物者越来越多,动物致伤比例居高不下,狂犬疫苗需求量随之越来越大。以哈尔滨为例,根据哈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哈市共有14094人进行狂犬疫苗接种,而今年截至到10月30日,哈市狂犬疫苗使用量就已超过六万支,接近七万支,从而造成哈市主城区狂犬疫苗相继告罄,市民只好到周边外县打狂犬疫苗。
越来越严重的狗患是造成哈市狂犬疫苗短缺的主要原因,而存在这种现象的绝不仅仅是哈尔滨。另外,不仅仅是被狗咬伤,被猫等宠物抓伤、咬伤后,同样需要注射狂犬疫苗。于是,“宠”患之下,疫苗告急。
当下,我们需要思考:加大狂犬疫苗供给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就眼前而言,的确可以,很多疫苗企业也正在24小时开工生产。但长久来看,这并非正确的方向。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疫苗滥用问题。一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都在推荐“十日观察法”:如果伤人动物在10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就可以终止免疫接种。不过这个方法仅适用于有过2次有效疫苗接种的家养动物。但媒体调查发现,我国多个疫苗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即使动物有过疫苗接种史,为了以防万一,依然建议患者不要终止接种。
在生命面前,这样的慎重当然可以理解。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另一问题,则是我国动物接种疫苗比例太低。在很多城市,为宠物办证和接种疫苗等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饲养小型宠物的居民,难以引起注意力也很少会被举报。有的城市即便公布了所谓的“最严”政策,也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如一些地方甚至在居民举报养狗乱象之后,依然推诿扯皮,装聋作哑。城市尚且如此,农村更是沦为“盲区”。如今,狂犬疫苗告急,正说明“宠”患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非引起重视不可的地步。
现在,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要预防狂犬病,首选是把针打在动物身上。如同专家所言,“国外几乎不给人打疫苗,都是给狗打疫苗,因为狂犬病的源头是狗,对狗进行免疫覆盖后,它就不携带狂犬病毒了,即使咬了人也不具有威胁性。”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治疗被犬只咬伤者的平均费用是108美元,是为犬只免疫平均费用(4美元)的27倍。这笔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样一年接一年,到底浪费了多少钱?
光从狂犬疫苗产量上着手,终究是扬汤止沸,转变防治思维才能釜底抽薪。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养宠人,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对城市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依法依规治理狗患,给养犬人打好“预防针”,该出手时就出手。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和鼓励更多养犬人给犬只接种疫苗。对养宠人来说,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
欣慰的是,近年来,青岛、宁波等多个城市的社区或畜牧兽医中心已经开展了为宠物免费打狂犬疫苗的活动;深圳、上海等地也在实施犬只强制免疫工作。希望更多地方加入进来,让“宠”患防治早日迎来拐点。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