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轮制造跻身全球顶级俱乐部,投资带动比达14倍

“我们的进度很快,下坞至今才1个多月,已经完成了18个总段,超过了工程总进度的22%。”

在5月26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中,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副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指着正在建造中的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告诉第一财经,这艘被称为“2号”的邮轮和去年7月下旬完成首次试航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相比,船身更长、总吨位更重,拥有更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相比1号邮轮,2号邮轮从下坞到交付将压缩8个月左右的工期,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将明显提升,同时也会更加环保。

正在建造中的“2号”邮轮 摄影/缪琦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进度,2号邮轮将于明年春节前后实现全船的整船贯通,类似于建筑业里的“封顶”,在2025年五一前后实现第一次起浮,2026年3月底出坞也即下水,当年年底前通过试航完成交付。

邮轮制造跻身全球顶级俱乐部

上海造船厂是中国船舶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调整,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保持同步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稳固。具体来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8%、69.6%和56.7%。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比重为90.0%、86.9%和91.9%。我国船舶出口金额达99.2亿美元。

外高桥造船厂 摄影/缪琦

在这种背景下,周琦提出,从船型而言,继首艘国产邮轮交付使用,中国造船业便摘取了“三大明珠”的最后一颗,也跻身邮轮制造的全球顶级俱乐部,“欧洲建造邮轮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目前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总共四个,全球第一的是与我国展开了1号邮轮合作的意大利,其次是德国和法国”。

中国造船业的“三大明珠”指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和大型LNG船。这三类船舶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被并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也是尖端科技的典型代表。

周琦表示,实现大型邮轮制造从零到一的突破,需要打通从设计到供应链再到建造的全流程,“里面有多达250万个零件,100多个船舶动力系统,以及与乘客相关的餐饮、公共服务区域和娱乐系统等多种子系统集成,验证了中国邮轮供应链初步形成,也是国际合作的最终结果”。

他认为,虽然中国的邮轮制造进入了全球顶级俱乐部,但仍然是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接下来还将推动进一步的规模化生产,并实现更大程度的国产化及自主研发,“让越来越多中国制造的货船和客船,航行于全世界的各个港口之间”。

投资带动比高达1:14

大型邮轮制造的突破,对应着技术和流程的进步,也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

周琦表示,目前外高桥造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有些部分已经排到2029年了”。与此同时,单个船坞建造船舶的附加值不断提高,“造船业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用于比较不同单位下高附加值船型比例),这一比重相比三年前已经提高了一倍”。

在周琦看来,中国造船不是仅仅把船壳子拼在一起,而是从设计到供应链管理、制造乃至运营服务全流程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极大带动我国交通运输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以大型邮轮为例,“邮轮的带动性很强,不仅产业链长,还可以带动中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投资带动比高达1:14,相当于每投入1块钱,可以拉动14块钱的投资和消费”。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今年1月正式商业首航以来,5个月左右的时间,已成功运营30多个航次,“整个运营过程中,几乎没有一天停过,基本上回到上海的港口后,当天就又接上新的客人出发了”。

2023年5月26日,上海母港国际邮轮航线重启。根据官方数据,复航至今,上海边检总站已累计查验国际邮轮超220艘次,查验出入境人员约70万人次。今年以来,出入境邮轮数量已超130艘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60%。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霍福鹏在5月22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去年9月国际邮轮复航后,全年中外旅客运输量达10.7万余人次;今年仅一季度就已超19万人次,呈现快速恢复和增长态势。据预测,今明两年我国邮轮旅游市场将全面恢复,进入产业发展新阶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