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举办通识教育公开课“来自深远海的问候一一三文鱼品鉴课堂”

近年来,我国三文鱼消费热度持续升温,预计到2030年销量将达到30-40万吨/年。三文鱼养殖成为了青岛市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最具潜力的品种,目前,国内三文鱼养殖因为技术封锁等原因,种质资源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而在最近,包振民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大西洋鲑自主繁育技术,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诱导10000余尾大西洋鲑伪雄鱼,实验检测诱导率达到了100%,自主繁育大西洋鲑鱼走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 包振民

新时代

中国海洋大学引领海水养殖业走向深远海

中国渔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的发展历程及大食物观视域下新时代智慧渔业的生产方式,6月1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国渔文化》“来自深远海的问候一一三文鱼品鉴课堂”公开课在崂山校区开讲,水产学院王巧晗副教授主讲,高勤峰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教务处副处长辛远征、通识教育中心贾建媛及110余名学生参与课程。

《中国渔文化》课程负责人、水产学院副教授 王巧晗

课程开始,王巧晗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共和国年轻的脚步,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中国海水养殖的“藻、虾、贝、鱼、海珍品”5次产业浪潮,这5次浪潮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近年来,我国对发展深远海养殖作出重要部署,重点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设备,加快引领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水产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勤峰

接着,高勤峰生动讲述了“深蓝一号”背后的故事。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鲑鳟冷水性鱼类,“深蓝1号”开启了我国深远海养殖浪潮的篇章,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打破了三文鱼依赖进口的瓶颈。从此,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走进现实,从渔场到餐桌的时间大大缩短。

学生品鉴三文鱼

接下来的三文鱼解体秀和品鉴环节,厨师师傅现场解体三文鱼,从去鳞去腮到处理鱼片,随着刀刃穿过鱼肉,感受到细腻的肌肉质地和丰富的油脂,仿佛能够聆听到食材散发出的美妙声音。课程的最后,学生们一起品鉴三文鱼,感受来自深海的美味。整个过程生动有趣,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厨艺体验和美食文化的沉浸感。

课程简介

《中国渔文化》是2021年立项建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水产学院王巧晗副教授,本课程介绍了中国渔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注重渔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符号考释和历史应用。通过对渔的生产、渔的图像、渔的传说、渔的信仰、渔的风俗和渔的饮食等在社会与人伦、思维与心理、巫术与宗教、神话与哲学、生产与生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功能阐释,以期打开一扇特殊的文化窗口。从文化与产业、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互联结的角度,审视“渔”的大千世界。

课程十分重视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往期课程中,《中国渔文化》师生走进第26届中国国际渔业展览会开展“中国及世界渔文化”研学活动,与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交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渔文化,体验“中国渔文化”和“世界渔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鼓励学生们既要坚定文化自信,牢固中国渔文化根基,又要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取世界渔文化之精华,助力中国渔文化创新发展。

课程还走进烟台东民俗博物馆,探求中国渔文化的历史。在欣赏展品的过程中,学生们重温了中国渔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也深刻感受到了祖先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和人文底蕴。课程师生还曾前往天后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景区妈祖雕塑文化广场等地,体验中华渔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