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近十年最低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9日讯 1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23年,北海区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33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近十年最低。

公报显示,2023年,北海区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绿潮和赤潮为主,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海平面变化。其中,风暴潮过程出现7次,较近十年(2014—2023年,下同)的平均次数偏多;近岸海域灾害性海浪过程出现15次,较近十年的平均次数偏少;2022/2023年冬季海冰的冰情等级为2.5级,与常年冰情基本持平;黄海绿潮最大分布面积约61159平方千米,最大覆盖面积约998平方千米,规模为近十年第二高值;发现赤潮过程15次,累计面积约426平方千米,同近十年相比,发现次数偏多,累计面积偏小;侵蚀较重的砂质监测岸段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山东省沿海;河北省北部和山东省沿海部分监测区域海水入侵程度加重;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分别较常年高122毫米和74毫米;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1.1℃。

2023年,北海区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330万元,无人员因海洋灾害死亡失踪。与近十年相比,2023年直接经济损失为最低值。

北海区是海洋灾害较为严重的海区,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北海区除了风暴潮和海浪等灾害外,还面临特有的海冰、绿潮灾害,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是公众了解和研究北海区海洋灾害信息的重要窗口。

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所用的观测数据来自海洋站和浮标,涉及的灾害损失数据来自各级地方政府上报汇总,可靠的数据来源保证了公报和报告结论的权威性和可溯源性。灾害公报的编写和发布,有助于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海洋灾害影响情况,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相关新闻

《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发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9日讯 1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北海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等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稳定状态,生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局部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为中等及以上,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黄河口、辽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西太平洋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种群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22年有所减少,绿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公报以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评价,全面呈现了北海区海洋生态格局和状况,阐述了盐沼、海草床、牡蛎礁、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趋势,总结了绿潮、赤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

近年来,北海局会同沿海各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船舶、浮标、雷达等监测手段,建立了“天-空-海-岸”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体系,完成8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全面完成黄河口、渤海湾和曹妃甸海草床等 68个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基本摸清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逐步掌握典型生态系统现状和演变趋势,有效应对海洋生态风险和问题,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