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非遗传承人张世建:小面团塑大乾坤

面塑非遗传承人张世建

擀面杖、开眼刀、切刀、压痕笔……工具准备就绪后,张世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张世建用手轻轻捏、揉、拉、扯,再用主刀灵巧地点、切、刻化局部细节,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得以呈现。

这项神奇的手工艺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面塑,又称捏面人,源于汉代,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非遗面塑以面粉为主料,加上颜料、蜂蜜等调和成鲜艳的色彩,经手工捏、搓、揉、镶等工序,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是流传很广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作品《悟·空》

张氏面塑起源于青岛城阳区,融合“民间手艺”与“学院派”之长,面塑作品造型生动而又不拘泥于现实形体,体态夸张却形神兼备。受海洋文化影响,形成了风格粗犷而又不失精致的面塑艺术特色。张氏面塑在传统面塑配方基础上加以改良,并使用矿物颜料调色,作品可长久保存。

张世建所获的部分奖牌奖杯

北京面人汤第三代传承人、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面塑传承人张世建与面塑结缘于儿时,在农闲或者过年过节期间,张世建的爷爷和父亲会挑着担子将面人带到庙会上售卖,补贴家用。当时捏的面人多是用来哄孩子的小玩具,制作时间非常短暂,形象也较为粗糙,但对于幼时的张世建来说已是非常神奇。

张世建七八岁时就开始尝试制作面塑,在父亲的简单指导下,一个个由面团制作而成的小玩具出现在张世建的手中,像树苗一样扎根在张世建的心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世建在济南看到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董凤岐教授的作品。“与民间的手法相比,董老师的作品造型更加精美细致,是能够与雕塑相媲美的中国面塑艺术品。”被城市里精美面塑作品深深吸引的张世建当即决定要拜董凤岐为师进行系统性的面塑学习。

制作面塑需要的工具。

张世建表示,传统面塑在技法方面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而学院派风格更加系统规整。“制作人物前,要先学人体结构、人体骨骼、人体肌肉,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除了人体构造外,还需要学习素描、解剖、构图、色彩搭配、制衣、美容美发、兵器制造等课程,面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呈现。”

张世建正在创作。

张世建用剪刀修剪出龙的鳞片。

除了繁琐的课程外,张世建的学习之路也并不平坦。在做学徒时,张世建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非常拮据。父母劝他放弃,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出于对面塑的喜爱,张世建选择了继续坚持,边学边打零工,出摊捏面人,一边赚取生活费用,一边求学。“面塑市场不景气,学习时间又长,收益见效慢,一般都是自负盈亏的状态,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而他正是怀揣着这份热爱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也使得他的面塑造诣在一众同门师兄弟中脱颖而出。

经过多年苦练,张世建已经成为一位技艺高超的面塑师,并致力于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刚开始只是纯粹的喜欢,作为一个爱好在坚持,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发现面塑越来越没落,许多年轻人不了解不知道面塑是什么,我就想让更多人知道。”

张世建表示,不被市场接受的作品是不能长久维持的。曾经执着地坚持传统理念导致张世建的面塑作品滞销,于是他决定跳出原有边框,让传统与潮流触碰,进行改革创新。“传统的面塑作品具有老一辈人的时代印记,但面塑是一种艺术,艺术理应反映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

张世建首个原创系列作品《十二生肖》

张世建的首个原创系列作品“十二生肖”,将中国十二生肖传统形象与福袋相结合,制作成鲜活有趣的福袋生肖。除了福袋外,张世建还将许多寓意美好的元素与生肖融为一体,制作成喜人的吉祥物,例如老鼠抱着钱袋子寓意“老在数钱”;马背上放着金元宝寓意“马上有钱”……从传统戏文人物到卡通形象,张世建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元素,制作年轻人与小朋友喜爱的流行造型,逐步打开了年轻人的市场。这一创新也让他和作品一并打出了名气。

1.用压痕刀压出福袋的褶皱。

2.张世建用乳胶对作品进行黏结。

3.张世建用毛笔沾水滋润面团。

4.福袋兔制作完成。

工作之余,张世建经常受邀前往各学校开展面塑培训班,科普面塑知识,教授学生面塑技艺。他倡导年轻人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面塑艺术。“今天中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需要新一代的年轻血液,只有让年轻人喜欢并为之付出的行业才能流传更广。面塑是我的爱好,我也希望它能是更多青少年的爱好。”

用双手和心灵传承古老的面塑技艺,张世建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只有坚守和传承,才能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在新的土地上绽放绚烂的光芒。(何贵查 李宜臻)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