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老龄化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会喊救命的厕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当天,上海新近投入使用一座“会喊救命的厕所”也上了热搜。该厕所位于上海闵行区颛桥镇鑫都路水文化公园中,是一座具备自动、手动报警功能的智慧公厕。如厕者发生意外可选择按钮报警,而系统还能在如厕超过15分钟后自动报警,提醒保洁员及时协助。

这样的公厕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厕所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个比较“危险”的场所。老人如厕时容易滑倒,还容易诱发心脏病。同时,厕所也是急救人员经常出入的救援地点。可以说,上海将这种具备报警功能的智慧公厕投入使用,显然是用心了。这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学习。

“会喊救命的厕所”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很多城市都着眼于此。但这种“着眼”,往往侧重于产业化,在应用上也更注重年轻人,老年人常常沦为“被遗忘的角落”。有些时候,老人还因为越“智慧”越难用。老人“看病难”就不说了。有的城市中邮局也开展“智慧邮寄”,需要手机扫码后操作,而工作人员也少,来不及手把手教老人,于是老人连邮寄包裹也遇到了挑战。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光体现在采用了多少高精尖技术、创造了多少项纪录、重塑了多少个流程,也体现在它的人性化方面。上海这种“会喊救命的厕所”,就反映出了城市建设的温度,纵使其不会闪光,却格外温暖人心。

当然,老年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座“智慧厕所”。当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如何不让老人掉队是个大问题。这需要城市管理者者多站在老人的角度看问题,在老年人居所、养老设施、交通出行、公共空间等方面做好规划,对现有的一些存在问题的公共设施,也应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公交车踏板的高度、马路牙子的高度、地铁台阶的设置、无障碍同行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都应该多替老人考虑一下。否则,当年轻人健步如飞的时候,老人却可能寸步难行。这些虽然看起来只是细节问题,但体现的正是一座城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关爱老人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一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也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