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例在国内都尚属少见的合并严重耐药菌感染的造血干细胞“强行移植”在青大附院血液内科成功开展,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这次“峰回路转”的“强行移植”,是青大附院血液内科代代相传的强大综合实力结出的硕果,不仅让年仅38岁的患者绝处逢生,更使众多血液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放手一搏迎来生命曙光
38岁的王先生在去年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病情复发继而出现了严重感染,骨髓检查显示恶性细胞达80%,这意味着他的后续治疗将很难开展。如果不再次化疗,原始细胞会继续疯涨直到无法控制的程度,然而一旦开始化疗,他将再次迎来遥遥无期的骨髓抑制期,耐药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换而言之,来势汹汹的疾病让王先生已没有退路,生命几乎很难再看到曙光。
王伟主任带队查房
经过综合研判,青大附院血液内科的骨髓移植团队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强行移植”。造血干细胞强行移植,是指在患者骨髓没有达到完全缓解的情况下进行移植,这种移植需要通过更强的预处理方案使骨髓达到完全缓解,同时将供者的干细胞植入体内,并通过后续的诱导排异、维持治疗等体系预防复发。由于风险大、难度高,全国鲜有医疗机构可开展该技术。经过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名誉主任、北大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青大附院血液内科主任王伟教授、名誉主任赵春亭教授、赵洪国教授的指导,治疗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治疗后,王先生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强行移植,新生的细胞在他的体内“生根发芽”,感染得到了快速控制,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绝处逢生后的担当考量
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始建于1962年,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两个血液学专业科室之一。20世纪90年代,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骨髓移植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骨髓移植的医疗机构之一,也是省内较大规模骨髓移植中心之一。目前,科室已开展了半相合、全相合、非血缘以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涵盖了移植的所有技术类型,已完成骨髓移植470余例。此次“强行移植”的成功,并不是重复原有的移植技术,而是移植体系的一次创新、改进和提高。一般而言,常规移植对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要严格把好感染关口,显然,王先生并不符合这些要求,于是专家团队为患者调整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仅要结合过去的治疗经验,也要果断摒弃不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让方案与患者的病情更加贴合。在分析敏感化疗药物组成预处理方案,制定联合抗感染方案、抗排异方案、供者选择方案、血型不合输血方案等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帮助下,患者才得以“逆行”上岸。
青大附院血液内科主任王伟介绍,“移植是血液内科一项重要的技术,相当于一个‘杀手锏’,‘强行移植’的成功会给许多面对绝境的血液病患者带来希望。”作为血液内科的医护工作者,他们要携手患者直面生死。在王伟看来,随着治疗手段的创新与精准化治疗水平的提高,过去许多不得不放弃治疗的患者,如今可以通过积极治疗看到希望,甚至实现根治,这也促使血液内科医护团队不断探索、迎接挑战。今年,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将扩大移植仓位至30张,届时将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骨髓移植中心,造福更多血液病患者。
关注罕见病 让患者被看见
罕见病在巨大人口数量为分母的前提下,得病概率较低,然而其治疗对于患者个体、家庭与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如何准确诊断罕见病,为治疗指出一条明路,考验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科室的攻坚能力。王伟介绍,科室聚集的资深专家在治疗戈谢病、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纤维化等罕见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通过参与全国的罕见病联盟,不断提高对血液肿瘤罕见病的诊疗水平。青大附院也在发挥其综合医院的特色,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与会诊,不让罕见病从眼皮底下溜走,共同为患者制定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团队
青大附院血液内科在2008年被评为青岛市重点学科;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正式获得山东省脐血造血干细胞、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格,已开展35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2022年起开展省内首例药品CAR-T细胞治疗,现已成功完成4例CAR-T细胞治疗。目前设立市南病区、西海岸病区、平度病区、淋巴瘤科、骨髓移植科等病区,年门诊量、出院人次均居全省领先地位。如今,青大附院血液内科不断提高各亚专科方向临床诊疗技术水平,聘请著名移植专家、北大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为名誉主任,重点发展单倍体移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血液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内的综合治疗新模式;开展出凝血疾病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优化血液病治疗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精准诊疗,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于波 鲁继青)
责任编辑: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