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游客出行更清凉!青岛公交“上新”这些服务举措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7日讯 入伏以来,青岛气温不断升高。高温炎热,持续干燥,给市民乘客的出行带来了不少困扰。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采取多项举措,努力为市民营造“清凉出行”环境。

“防暑降温”车厢让出行更清凉

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五分公司301路线驾驶员杨涛利用业余时间,将车厢打造成“防暑降温”主题车厢,让市民乘客在炎热的天气里获得更多舒适清凉体验。

车厢内装饰了清新的绿植

走进主题车厢,车厢内装饰了清新的绿植。车窗的显眼位置张贴着精心设计的防暑降温小贴士和入伏后的健康指南,内容涵盖了日常防暑降温的有效方法、饮食调节建议以及夏季易发疾病的预防知识,让乘客在乘车的同时,也能轻松学习并积累实用的夏日生活常识。

更为乘客感到贴心的是,车厢内还配备了暖心便民箱。箱内装满了各类夏日防暑降温物品及应急药品,包括冰袖、冰凉贴、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花露水等,以及创可贴、纱布、碘伏、医用棉签等应急急救用品。这些物资可以在乘客感到不适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防暑降温物品箱

“希望通过打造‘防暑降温’主题车厢,不仅能为市民乘客带来身体上的凉爽,更能传递出我们对乘客健康的关心与呵护。”隧道巴士第五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刘长亮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提升车厢服务品质,不断探索服务创新,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出行服务。

充电“管家”不惧“烤”验

炎热天气里,选择新能源空调公交车出行的市民人数增多,公交车电量满格清凉运送乘客的背后,是一群特殊的人不惧“烤”验,用行动和汗水保障新能源车辆电力续航。

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七分公司充电班班组长王刚就是其中一员。在位于市南区隆德路3号的公司场站调度室里,他每天一大早就上岗了。这里停放着71部公交车,他和同事们的职责就是做好充电“管家”,确保每一辆新能源车都能“满电”上路运营。

每天一早,他就做好了充电前的各项准备,先是查看当天的排班表,了解车辆在路线的运行状况。“这个点还没出高峰时间,我得提前了解一下哪些车返回后需要补电,保证下一圈的运行。”随后,王刚对场站内24台充电桩进行检查,他一边整理充电枪线,一边说:“这充电枪线绝对不能打结、交叉,也不能随意摆放。”

整理好之后,他顺手拿起旁边的灭火器进行检查。“电桩周边的消防设施也一定要确保有效。”这时,王刚的额头上已经渗出汗水,他笑笑说:“咱们这还是在一层停车场,楼上是露天停车场,白天顶着大太阳,地表温度得达到40多度,几分钟工作服就湿透了!”王刚介绍说,从现在开始,他们就不敢再轻易进入有空调的职工休息室,担心满身大汗进出空调房容易生病。

做完准备工作,已经是上午9点左右,从现在直到下午三点是充电工最忙碌的时间段,也是一天中户外温度最高的时间段。“场站有22部申沃电动车,大部分停在二层,当这些车返回时,就得赶紧从楼梯间上楼查看情况,因为这部分车辆使用时间较长,电池的续航能力较差,这个点需要补电的大部分是这种车型。”隧道巴士第七分公司共有71部公交车,王刚和班组成员每天上下楼梯穿梭两层停车场就需要20多趟。

王刚将车驶离充电车位,方便其他车辆充电

十点左右,两头班次的申沃车开始陆续停下。王刚协助驾驶员将车停入相应车位,对车辆进行了仔细检查,没有问题后走到车尾,打开公交车充电舱门,检查充电口有无异常,拔下充电枪转身插入车辆充电口,刷卡完成充电。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王刚将车号、剩余电量、充电时间做好记录,走到车头挂好正在充电标志牌。这些看似简单的流程,王刚每天要重复很多次。

“这几天,天气太热,由于温度太高,频繁造成充电车辆‘跳枪’,我们要满场的进行巡查,发现‘跳枪’的车辆就得重新刷卡充电,越到中午气温高,‘跳枪’故障频率越高,人越是停不下来。”他说,“现在是充电平峰时间,我还要做好运营成本的控制,你看这辆车,我刚才看到排班表,他下午还有一圈,把电补到百分之70左右就可以完成下午的运行里程了,剩下的留到半夜谷峰时段,电价最低时充满电。”

由于停车场地和充电桩有限,每辆公交车所剩电量以及充满电所需时间各不相同。时间久了,王刚摸索出不少提高充电效率的小技巧且合理安排充电时间。

王刚刷卡完成充电

看到其中一辆车补满电时,他又走到车辆尾部,刷卡拔出充电枪,记好数据。此时充电桩出风口热浪扑面而来,王刚的脸被吹得发红,归置好30多斤重的充电枪线后,他又坐进驾驶室将车驶离充电车位,方便其他车辆充电。“充电工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车辆充好电后就需要我们提走车辆,把充电位置让出来,再把其他车辆开进充电位置,所以我们的驾驶技术也得过硬。”这一个白班下来,王刚的微信运动步数显示为26798步。

“其实,我们最累的时候是夜班。”王刚笑着说道:“虽然大家都觉得晚上能风凉一些,但咱们青岛这些日子,湿度特别大,闷热得很,上班都得准备两三套工作服。”

王刚介绍,6月至8月的零点到早晨六点是用电谷峰时期,这时候的电价最低,充电工们都利用这六个小时把所有的公交车充满电,保证第二天的运行。晚上23时30分左右,最后一班车返回隆德路停车场,充电工们要根据驾驶员登记车辆剩余电量比例、停车时间,合理安排零点第一批次车辆充电,进行挪车作业,为后续充电做好准备。

夜间的停车场十分安静,但又显得十分忙碌,车辆有序的进进出出,充电工的身影楼上楼下不断的走动,正在做着谷峰充电的准备工作。

零点刚过,第一台车辆刷卡充电,后面的车辆陆续开始充电。凌晨一点,王刚和同事们像老中医一样开始“望闻切”,看一看充电桩运行情况、闻一闻是否有胶皮异味、摸一摸充电的线缆,检查每台车充电情况。凌晨三点,场站24个充电桩、34部公交车完成了第一批充电工作,充电工们开始挪车,继续开始第二批车辆的充电工作。凌晨四点,33路的首班车即将发车,王刚再次进行了检查,保证车辆满格电运行。

凌晨五点三十分,71部车在平峰计价前全部完成充电。此时,33路、218路、320路三条路线的首班车都已经准点发车。

清晨六点,王刚再次检查未发出的车辆,确认所有车辆电量满格状态,活力满满,蓄势待发。夜班充电工也到了下班点。王刚说,坐着自己充满电的公交车回家,心里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

每一辆公交车准点运行的背后,都有许多像王刚一样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无惧酷暑和“烤”验,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为市民美好出行默默贡献着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张弛)

责任编辑:杨小萌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