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近日,不少人发现,前往快递网点或自助柜机寄送快递时,还需要进行人脸验证。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怎么寄快递也要“刷脸”了?
一般来说,寄快递之前都需要实名认证,怎么又增加了“刷脸”环节?从媒体的调查来看,不同下单方式、不同网点对于是否需要人脸识别,标准并不统一。相关部门则表示,近期,国家邮政局正在组织各总部寄递企业进行企业内部实名收寄管理制度、实名收寄整体流程、企业信息系统收寄流程等进行流程再造。对于初次在某品牌快递企业寄件的,需出示、查验、登记身份信息,第二次寄递的,需查验身份信息。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信息识别的辅助,目前正在试点应用,不作强制性推荐。
寄快递时弹出的页面
简而言之,就是目前“刷脸”属于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提高快递的安全性,百姓是支持的,这可以降低寄递危爆品、“毒包裹”等事件发生的几率,但是否需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非常值得商榷。
眼下,人脸识别已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金融服务、社交媒体、交通出行等多个行业领域。一旦人脸信息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及人身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这几年,因人脸信息等身份信息泄露导致“被贷款”“被诈骗”等事件接连发生,不能不让人为此担忧。
对于人脸信息,应该秉持的原则是“非必要,不采集”。民法典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服务主体采集寄递服务用户个人信息,应限于实现快递服务目的的最小范围,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寄件(收件)地址、寄递物品信息、身份证信息等,不应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而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也规定,数据处理者利用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应当对必要性、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不得将人脸、步态、指纹、虹膜、声纹等生物特征作为唯一的个人身份认证方式,以强制个人同意收集其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而且,有一个问题不能不问:假如寄快递必须“刷脸”,那么相关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来保障消费者的人脸信息安全呢?此前,酒店、景区、地铁等人脸识别已经在引发巨大争议后被叫停。怎么快递企业又要搞这一出呢?
寄个快递,按说实名制已经足够了,真没必要再“刷脸”。监管部门应该为快递企业明确划出红线,不能让他们想采集就采集,这个口子不能开。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