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在延安,在‘红砖’微课堂的录制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段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感悟到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宣讲员祝汶慧在录制“红砖”微课后说道。近日,青岛理工大学“薪火古韵传·青春续红脉”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2人共赴延安,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解锁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的“红色课堂”新模式,在探寻革命旧址、调研实践中让革命旧址“活”起来,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在整合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构筑“数字延安”。
挖掘红色资源,讲透新时代“历史大课”。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后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凤凰山等十余处革命旧址,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故居,充分运用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和各类纪念设施,开展实践体验、座谈交流等活动,因地制宜打造“红砖”微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先后共录制六期“红砖”微课堂,通过线上云课堂的形式解码红色基因,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参与构筑“数字延安”,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数字化赋能,让革命旧址“活”起来。“红砖”微课堂从历史背景、人文元素、色彩选择等角度设计“红砖”思政微课程内容,讲“活”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延安革命纪念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灯塔。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团队成员们调研查阅延安革命旧址相关资料,充分挖掘延安地区的红色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融合传统思政优势与新媒体技术,并以团队成员为实践载体,化身讲解员,从简单的数字化复刻,转变为动态的、交互的“穿越”,实现云上教学,在感受红色教育的同时,无形中传承延安革命精神,让革命旧址“活”起来。
发挥宣传实效,为“数字延安”注入新动能。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革命老区王家坪社区,开展志愿宣讲、红色教育课堂等活动,推动思政工作在社会层面落地生根,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团队深入中小学及社区一线,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探索更具互动性的展陈方式,打造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推出了以“红砖”小程序为核心的附带系列微课堂讲解二维码的文创产品,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大众通过扫描文创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革命旧址讲解,强化了红色遗产的吸引力,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价值升级,也推动了相关红色研学游发展。
“革命旧址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也是幸福生活的奠基者,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通过所学知识传递好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代接力棒,让‘数字延安’化作一个个字符,让革命旧址‘活’起来,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实践团成员张梦羽说道。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徐卫晓表示,在延安这片热土上我们看到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打造“红砖”微课堂,将红色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红色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更好地发挥了“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近年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浸润式”思政教育新模式,将红色文化、国学文化、外语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资源协同、实践协同、师资协同为主线,构建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多维度、全链条的实践场域,打造更多让青年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能“共鸣”的思政金课和激发青春担当的时代大课。(通讯员 徐卫晓 石路捷)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