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黄秋葵“开”出“共富花”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0日讯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只要舍得出力,勇于打拼,爱拼就能赢,就会在同行业创新发展中夺取骄人成绩。

1990年,莱西市望城街道左家泊村党支部乘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大胆放开手脚,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果断从日本引进第一棵黄秋葵进行繁育种植,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到目前已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1200多户村民发展黄秋葵生产忙增收,让小小黄秋葵开出了新时代产业振兴的“共富花”,结出了共创共富的“增收果”。

据莱西市望城街道七星河新村村委委员、青岛莱西市英君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左旭君介绍,村民采摘的黄秋葵,是从6月20号开始采摘收获的,一般从凌晨三点半到四点,开始早起采摘,到上午六七点结束。左士庚介绍,今年的黄秋葵价格较高,村里黄秋葵合作社给的收购价是每斤一块六,七月底还到过一块八九。按照黄秋葵亩产量7000——8000斤来计算,估计今年黄秋葵亩收入达两万七八到三万块钱,经济效益很是理想。

忙碌了一大早,早晨六点钟,左家泊村刚成立的莱西市英君果蔬专业合作社社员们也都陆续走进黄秋葵加工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年76岁的陈美香老人第一个来到黄秋葵加工车间,她说老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觉,在家也没事,党支部办起黄秋葵加工合作社,一天能挣个七八十块钱,有时多了一百来块钱,老人了,来就是图的欢欢喜喜过个晚年。左家泊村老人战风玲也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起的黄秋葵加工车间,让老人天天有钱赚,月月有零花钱很是感激:“左旭君在村里安的黄秋葵加工点,对这些老人确实有好处,老人大钱挣不着,小钱它不断,俺这些老人都赶心欢喜和感激他。”    

据了解,七星河新村村委委员左旭君搞黄秋葵加工已有20多年的经验和时间,最近年他在村里办起的黄秋葵加工点,现在已有工人61人,包括周边莱阳市的村民,光黄秋葵加工四个月时间,就得为工人发工资300多万元。

318户,2000多亩耕地的左家泊村,是与莱阳市紧密接壤的一个偏远村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吹到了他们村,敢想敢干的左家泊人,积极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抢先从日本客商那里引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第一棵黄秋葵苗子进行繁育推广种植,发展“洋蔬菜”创增收,依托出口企业多的资源优势,漂洋过海赚外快。从刚开始的三四亩,发展到现在的二三百亩,成为该村村民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据村负责人左旭君介绍,黄秋葵种植管理省事、见效快。每年的四月二十号种植,六月二十号就可进入收获期,一直持续到十月二十号左右,大约收获四个月的时间,亩产量在8000斤到10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国际国内市场价,亩收入在1、2万元到1、5万元之间,全村200多亩黄秋葵,总收入可达到300多万元。黄秋葵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重茬种植,要种一年、停五年,所以要规模发展黄秋葵,必须有充足的耕地可以调整,解决重茬的问题。为了带领村民发展黄秋葵生产促增收,今年七月,左旭君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响应山东省委关于发展“双莱经济”的号召,在左家泊村建起了黄秋葵加工车间,并组建成立了“青岛莱西市英君果蔬专业合作社”,将黄秋葵作为一个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共富项目来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让这一小小舶来品——黄秋葵,时隔30多年后,在左家泊村开出了乡村振兴的“共富花”。如今,他的合作社初加工车间,已有工人61人,仅靠初加工一项,每人可收入1、5万元左右。左旭君也不负众望,作为村庄的“领头雁”,他在百忙之中,手把手地把黄秋葵的种植、采摘技术传授给新成立的合作社社员们,义务做起黄秋葵的“技术员”。

如今,左家泊村已成为全市的黄秋葵生产核心区,每年接待前来取经学习的农民6000多人次,也成为中小学生的一个生动研学基地,左旭君表示,八月中旬,他参加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国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也签订了不少订单,下一步,黄秋葵生产要不光搞好深加工,还要把国内市场搞好,实施两条腿走路,让黄秋葵生产实现更大增值,把左家泊村建成一个名符其实的“黄秋葵专业村”,带领全村村民和周边村庄的村民走上更广阔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为发展“双莱经济”,贡献一份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苏明君 李姝)

责任编辑:杨小萌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