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青岛能源所以“研究组群”整合创新资源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4日讯 最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催化聚合与工程研究中心牵头完成的“铁系梳枝丁戊创制和高性能轮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23年度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该项目创制了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解决了我国高性能轮胎胎面用溶聚丁苯橡胶依赖进口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的万吨级产业化示范。这些成果的产出,离不开青岛能源所打造研究组群这一体制创新之举。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跨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青岛能源所打造了以研究组群为特色的建制化科研组织模式。

该模式通过一体化引进院士领衔的人才、项目,组建创新“大团队”,“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产出;通过配置资源、建设平台、出台配套政策等举措,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前沿成果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一体化布局,引进人才建“组群”

近几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的带动下,一批能源领域的人才、项目,纷纷“加盟”青岛能源所。这就是青岛能源所一体化引进人才、项目的一个缩影。

瞄准国家能源领域重大战略需求,按照“顶层谋划、按需引进”的思路,青岛能源所已经柔性引进院士级专家7人,由他们牵头组建了组群。按照“优化领域、遴选人才、授权组建”的思路,青岛能源所还聘任“杰青”级领军人才担任组群负责人,将原有多而散的研究组进行整合,同时会聚青年人才组建新组群。

以任务定学科方向、以学科方向定领军人才、以领军人才组团队,青岛能源所综合实施人才、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支持政策。整体来说,研究组群主要由院士、国家杰青等顶尖人才牵头建设,围绕统一的科研攻关目标下设多个研究组,协同开展重大科技任务。

为了进一步支持组群建设,根据青岛能源所制定的《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对柔性引进的顶尖人才最高提供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全职到位的最高1亿元经费支持。同时,充分发挥顶尖人才在领域布局方面指导、把关的作用,人才使用、绩效考核等都交给组群负责人。这种模式下,组群的领衔科学家被赋予更大自主权,保障其短期内建成有影响力的“大团队”,加快科技成果产出的步伐。

目前,青岛能源所依托引进的院士级顶尖人才,组建了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工业生物燃气研究中心、材料生物合成技术中心、单细胞中心、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仿生能源界面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组群,在新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了科技研发人员和团队“集群”作战优势。

放大院士级人才的头部效应,青岛能源所在组群模式下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仿生能源界面技术中心提出国际原创“仿生物剪切四次采油”技术解决方案,已在东营油田完成示范,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幅提升我国石油采收率;燃料电池工程中心围绕“氢进万家”战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住宅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项目支持,抢占燃料电池应用新赛道;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提出泛能源大数据新理论,发布我国首份《现代能源体系指数蓝皮书》,有效支撑我国“双碳”战略下的能源战略研究……

产学研协同,促进成果快转化

进一步把引进来的人才“用好”,青岛能源所在组建研究组群的基础上,围绕关键问题系统布局从基础研究到下游产业研发链条,全链条系统布局形成人财物的有效凝聚,推动科技成果快产出、快转化。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介绍,研究组群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出发点,以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导向的科研模式创新。相对于传统科研模式而言,“研究组群”可以围绕一个目标统一布局,动态调整下设研究单元的科研方向与任务,将人才、项目、平台等科技资源一体化统筹,实现自上而下的分工合作,并充分发挥各研究单元的优势,建立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为进一步释放体制创新的效能,青岛能源所设立“强基”计划,建立“上下结合”的选题机制和全球同行评议机制,以每项500万元的力度择优支持使命驱动的定向性基础研究;设立“抓攻关”计划,以“场景强、需求刚、产权独、创新深”为原则,重点支持以重大成果产出为目标的关键技术中试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完善优化“引育留用”人力资源体系和人才计划;重塑“所-室-组(群)”三层科研架构,打造“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研究室学术共同体,提升研究所核心竞争力。

将优势力量、主要资源“集中”到主攻方向上,科研组群最大程度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示范的研发链条部署。前段时间,青岛能源所产出的“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就是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研究组群结出的“硕果”。

成立以来,这一组群以“推动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开发用得上的关键技术、完成看得见的工程应用”为目标,夯实微生物天然产物和合成途径挖掘、微生物生理研究和代谢工程、微生物细胞工厂开发等基础研究优势研究单元,强化发酵工艺优化、过程工程等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单元,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牵引,以研究力量的链条化布局,持续促进技术成果的梯度培育和熟化。

“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以生物合成的新工艺,推动了反式乌头酸杀线虫生物农药和反式乌头酸酯生物基增塑剂等下游应用技术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和头部企业合作,该项目建立了国际首条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生产示范线。

现在,研究组群已经成为青岛能源所的“基本科研单元”之一。发挥这种体系化、架构化、协同化、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序科研组织范式作用,青岛能源所通过导入增量资源,让组群面向重要选题,系统布局研究方向、大胆探索创新领域、延揽培养优秀人才队伍、升级完善科研仪器平台,补“短板”、强“长板”,有效提升加速了重大成果的产出和落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臧琦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