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266丨真情付出 开启医疗帮扶新篇章(青岛援藏30年-医疗篇)

时间: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海拔3860米)

天气:7℃/22℃  阴

8月12日,青岛援藏总投资9453万元建设的桑珠孜区中心医院项目开工奠基,标志着医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项目将新建综合楼、能源中心,改建制氧机房、污水处理系统等,总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是桑珠孜区中心医院现有建设的延伸和完善,也是青岛援藏30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医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床位数的三项翻番,将提高医院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理能力、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预计年门急诊量可突破12万人次,业务收入突破5千万元,进一步满足全市乃至周边区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就诊需求,为推动区域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桑珠孜区中心医院现状及改扩建后效果图

始建于1962年的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原先只是一所小型县级卫生院,前身为位于江洛康萨路的日喀则县卫生院,1986年开始称为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1996年更名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1999年搬迁至珠峰路8号,2014年改名为桑珠孜区人民医院,2015年5月搬迁至黑龙江南路新院区,2022年改名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并于2015年搬到现址,目前已发展成为西藏自治区县级医院中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设施较为齐全的县级综合性中心医院。由于现有编制人员和医院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仍然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了桑珠孜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青岛援藏今年在桑珠孜区开展了医院改扩建项目、村级卫生室建设及改造提升项目及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就是这所桑珠孜区中心医院,与30年青岛援藏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时隔28年,在原县级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和现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手术室里的毕燕琳,医疗条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岩 王建亮 摄

“我们迎着夕阳进入日喀则,虽然已是晚上8点,但夕阳仍喷射出博大的胸怀,吸纳着我梦一般地回到了阔别27年的地方。再次来到了这梦里见到多次的雪域高原之城——日喀则,除了那从回忆中复苏的高反、蓝天白云、苍茫的山脉、以及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几个当年老同事的面孔,整个日喀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7年了,这里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曾经熟悉的旧街道所剩无几。”

1996年,毕燕琳走过青稞田下乡巡诊

1996年,毕燕琳下乡义诊。

2023年9月和2024年6月,当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主任毕燕琳时隔近30年后两次回到桑珠孜,这里已不是她当年援藏时印象中的那座城市了。对口支援西藏30年的长河,足以将一座老城冲刷成新城,冲积出一片崭新的绿洲。

28年前的1996年10月,毕燕琳与青岛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初源洪、青岛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孙志敏三人作为青岛援藏第一批医疗队员,来到雪域高原支援县级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位于江洛康萨路的老院区)。这所医院当时是一个以妇幼保健为主的小型综合医院,刚和地区妇保院分家不久,条件十分简陋,病房仅有9张床位,医院整体环境也比较差。“来到医院后,在健全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三人分别带领各科室同志进行了门诊、病房及手术室的硬件建设。记得当时土登院长打开医院的仓库,里面堆积着各种援助的手术器械、医院门诊和病房的设备,杂乱无章。我们顶着还很严重的高原反应,蹲在仓库里清理了3天,一把剪刀、一把血管钳地分别整理出来了必备的手术器械包,安装好青岛援助的麻醉机、手术床、无影灯等设备,用半个月的时间内分别建立起较正规的门诊清创室、换药室,并可以进行外科、妇产科等中小手术的手术室,以及具备抢救台、抢救包、新生儿抢救药品的产房,基本上满足了工作需要。”毕燕琳回忆说。

为了能真正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毕燕琳三人分别带徒弟上岗,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只要医院需要,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一年中成功完成外科、妇产科手术十多例,填补了原日喀则市医院从未做过手术的空白。妇产科病房一年共接生新生儿200余名,其中高危产妇19例,难产抢救30余例,产后失血性休克11例,产后感染抢救8例,新生儿成活率及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病房床位周转率由过去的44%提高到150%,在许多特殊临床病例处理的锻炼下,几位徒弟的临床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在做好医院工作的同时,根据原日喀则市医院负责下属十个乡卫生院工作的特点,我们在进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走遍了十个乡,巡回医疗达七百人次,‘青岛援藏医疗队’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桑珠孜的田间村头。”一年里,毕燕琳三人利用农忙季节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他们深入到农牧区后深深体会到了这里医疗资源的匮乏,经常寻医问诊的农牧民队伍排到好几百米之外,太阳快落山了还有很多农牧民不肯离开,有一次甚至下乡3天就发完了原先准备1周的药品,不得已毕燕琳搭乘了一辆拖拉机颠簸在搓板路上4个小时才回到医院。在这里,青岛援藏医疗队们更加了解了当时西藏农牧区医疗卫生状况,亲眼看见了农牧民们缺医少药的情景,虽然居住、饮食的不习惯和海拔进一步升高给医疗队员们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适和不便,有时甚至是带病坚持,但当看到问诊的藏族同胞乞求的目光,看到得到治疗后藏族同胞感激的眼神,所有的不适都抛在脑后,心中想的只是再多看一个病人。

时隔近30年之后,毕燕琳作为麻醉专家随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在一年内两次奔赴西藏,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完成47台骨关节置换手术,让藏族同胞圆了“大步走”的梦想,她再次看到了藏族同胞眼中与30年前同样的感激的目光,这让她心中一直涌现着4个字:援藏无悔!

与毕燕琳同样有着二次进藏进行医疗援助经历的,还有青岛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邢晓博。2005年5月,邢晓博作为青岛援藏技术干部把医疗技术与医学温度,从黄海之滨带到了雪域高原;2022年8月,时隔十八年后,邢晓博率青岛援藏抗疫医疗队再次奔赴“第二故乡”,这一次他则是与其他32名抗疫医疗队员一起,与疫魔竞速,全力护佑藏族同胞的生命与健康。

2022年8月22日,三轮车上的青岛大白——青岛市援藏抗疫医疗队乘坐三轮车在乡村采集核酸检测样本。

即便已经进入21世纪,当时的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已搬迁到珠峰路8号院区,开放病床59张)仍然基础设施简陋、医疗人才短缺、临床技术落后,连B超等常规检查项目也无法开展,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也无法保障。尽管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身体强烈不适,邢晓博依然克服各种困难,迅速开展医疗援藏工作。在救治了一名患有“肝包虫病”的藏族同胞后,患者和家属那善良淳朴而充满感激的笑脸给邢晓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见她一只手伸出大拇指,口中反复说着“安吉拉”(藏语“医生”),一只手拉着邢晓博的手反复说着“突吉切”(藏语“感谢”)。那一幕,让邢晓博毕生难忘。援藏那一年,邢晓博一方面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与感激,另一方面也深刻感受到藏族同胞对高质量医疗技术的需求。

18年后,邢晓博与日喀则再见的方式,竟是因为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2022年8月-9月,邢晓博带领青岛援藏抗疫医疗队接管日喀则市黄码医院-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全力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2022年8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西藏。疫情发生后,青岛市委市政府收到桑珠孜区委区政府和青岛市第十批援藏人才组关于选派医护人员支援桑珠孜疫情防控的商请后高度重视,青岛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做出批示,邢晓博作为青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治与专家组副组长,担任青岛援藏抗疫医疗队总指挥,率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共 33 人赴桑珠孜区支援抗疫工作。在44天的抗疫历程中,邢晓博率领青岛援藏抗疫医疗队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家庭、疾病、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生活习惯甚至自身安全等诸多困难和危险,把支持桑珠孜区疫情防控工作当成“自家的事”“分内的事”,坐着三轮车下乡检测核酸、到达黑龙江南路区医院新院区接管黄码医院、在病房全力救治病人,以实际行动诠释援藏使命与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岛援藏力量,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这些真心的付出,再次换来了藏族同胞的真诚感激。

2001年,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援藏医生李永春援藏时的边雄乡卫生院与2023年边雄乡标准化卫生院对比。

万里跋涉、“心”之所向。30年来,像毕燕琳、邢晓博这样跨越万里,到达桑珠孜区为藏族同胞生命健康服务的青岛医疗援藏医护人员,多达100余名。从1996年10月青岛市选派3名医生到原县级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支医工作开始,至2024年,先后有14名医疗卫生技术干部和人才干部支援医院建设;从2015年7月和2016年5月青岛市先后派出2批12名医疗专家组帮助原县级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工作开始至2024年,先后有10批60名青岛“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医疗专家到达桑珠孜区开展医疗服务工作;2022年8月-9月,33名青岛援藏抗疫医疗队医护人员到达桑珠孜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雪域高原、山路漫漫,从未影响青岛医疗援藏和青岛“白衣天使”前进的脚步和使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一直是青岛援藏工作的重点。30年间,青岛援藏工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将援藏资金和项目更多地投向民生事业。30年间,从选派援藏医生支援到2016年9月原桑珠孜区人民医院通过西藏自治区“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从开展标准化乡(街道)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常见病及多发病不出乡镇卫生院”的目标,到推进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乡村卫生院(室)提升改造,加快推动 “组团式”援藏创新开展,医疗援藏时间延长至一年整;从援藏医生农牧区巡回医疗,到成立“山海情 红马甲”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下乡义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效果图。

30年来,青岛援藏助力桑珠孜区建设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30余处,新增床位200余张;选派医疗人才对该院实施长期帮扶,累计改进医疗流程100余个,打造“院包科”重点科室5个;组织市立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家10余次赴西藏开展“光明行”等活动,救治各类患者3000余人,推动先心病、白内障、小儿斜视3类疾病阶段性清零。如今,桑珠孜区共有医疗机构15家,村卫生室160家,其中二级甲等公立医院一家,无等级基层医院(乡街卫生院)12家,现共有床位258张、千人口床位数1.63张。如今,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占地面积20000平米,建筑面积7980平方米,住院、医技楼建筑面积5159平方米,门诊、行政办公楼建筑面积2519平方米,设立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4个,层流手术室3个,规范化产房1个,现代化远程医疗中心1个,并牵头14个乡(街)卫生院和176个村级卫生室成立了县域医共体,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和开展帮扶活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县域内跨医疗机构资源整合,实行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同性,成为一所融医疗、护理、急救、教学、康复、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着桑珠孜区14乡(街道)及176个行政村的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及市区外来人员的诊疗及急救工作。截至2023年底,桑珠孜区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降至9.19%,各项常规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县域就诊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但,这还不是青岛医疗援藏的最终答卷。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扎牢社会保障网,补齐医疗卫生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短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党中央还明确要求,援藏资金80%以上投入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领域。突出民生导向,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有限的资源切切实实转化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青岛高质量援藏的重点工作。

2022年7月,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到达桑珠孜区,之后不到半个月就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援藏组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桑珠孜区医疗领域的短板也充分暴露了出来——医护人员技能、基层医疗条件与内地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缺口。经过调研发现,当地基层医疗条件较差、医护人员技能短缺,影响群众就医。

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青岛援藏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因此,医疗援藏成为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的关键切入口。

工作方向明确了,行动也就迅速起来。

聚焦医疗硬件和基层医疗条件短板,青岛援藏组下大力气推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桑珠孜区村级卫生室建设及改造提升项目、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其中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总投资9453万元,完成后将是青岛援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援建项目,可实现医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床位数的三项翻番,满足未来桑珠孜区医疗升级的空间需求,并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创建“三乙”医院奠定基础;村级卫生室建设及改造提升项目总投资912.1万元,按照国家标准新建17个行政村卫生室和改造提升4个行政村卫生室,新建村卫生室面积为60-120平方米,将大大提高乡村医疗就医环境,提升群众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计划投资1679万元,通过建设医共体平台、基层HIS系统、区域妇幼系统、家医公卫一体化系统,覆盖桑珠孜区中心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乡卫生院以及161个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全面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目的,将使全区18万人口直接受益。

聚焦医疗技能短板,青岛援藏工作组从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抽调6名医生,到青岛市立医院进行为期9个月的跟班学习,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雪域高原;由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对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常态化定期开展远程培训,通过与青岛专家面对面交流,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水平。根据医疗需求不定期开展远程医疗授课、会诊,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知识快速传递,拓宽医护人员视野思路,实时更新知识信息,促进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从而推动当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以更好服务患者。

2023年,“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开展,于腾波、郭传友、戴世友三名专家教授分别率3个手术组在三间手术室同步进行手术。

青岛医疗专家带着氧气管在手术室手术,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辫子医生”。

聚焦当地群众就医需求,持续组织“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到桑珠孜区开展医疗援藏工作,从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开始,每批次青岛援藏医生在藏帮扶时间从以往的每年6个月延长至全年12个月,在为桑珠孜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桑珠孜区卫生系统高技能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针对高原骨关节病高发的状况,在青岛市卫健委、青岛市红十字会大力支持下启动“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高原疾病救治项目,组织青岛市市立医院专家团队一年内两次奔赴西藏,在高原完成47台骨关节手术,加上此前赴青岛手术的25名患者,“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共为72名藏族同胞圆了“大步走”的梦想,该项目的实施推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创造单日手术量、连续手术量和首次实施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等历史记录,青岛大夫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活菩萨”。

手术后,患者家属向市立医院医疗队献上哈达和锦旗。

聚焦民生援藏,牢记为民宗旨,厚植民生福祉,精准谋划实施民生项目,把实事办到藏族同胞心坎上,持续擦亮“青岛医疗援藏”品牌,是青岛援藏坚持实干为民的初心和使命。(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青岛援藏干部 王建亮)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