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绿色智能化工的“青岛样本”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企业强,则产业强。作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中国制造业名城,青岛正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在高端装备领域奋力奔跑,实现从“青岛制造”到“青岛智造”的跨越。近日,为了解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成果,青岛新闻网记者聚焦我市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实地走访多家制造企业,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看青企如何向高端迈进,持续擦亮岛城“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城市名片。

氯乙烯纯度达到99.99%、聚氯乙烯(即PVC)二期项目年产可达80万吨、智能巡检按时巡检率基本达100%……近日,记者在走访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时看到,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这家青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决心,也是这家“新金花”企业后劲十足的见证。

始建于1947年的海湾化学,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由原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青岛碱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重组成立。隶属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氯碱企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历经73年栉风沐雨,如今的海湾化学已拥有当今先进的四大核心技术:引进英国英力士专有工艺技术,生产VCM及通用型、特种PVC树脂;引进美国德西尼布石伟公司工艺技术,生产苯乙烯;引进日本氯工程技术,生产32%、50%烧碱;引进德国TGE技术,拥有包括50000立方米储罐在内的低温乙烯储运装置。


绿色生产 PVC年产可达80万吨

一走进海湾化学的厂区,记者惊喜地看到,蓝天碧水、环境优美,完全不像传统印象中的化工厂。

其实,早在搬迁前期规划时,海湾化学就定下了目标——实现生产工艺、技术工艺全面升级,向低能耗、精细化、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后端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与循环发展,推动青岛化工产业实现新变革。

采访中,青岛海湾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英介绍,搬迁后,海湾化学率先淘汰了企业使用30多年的电石法PVC生产工艺,选择了国际最先进的乙烯氧氯化法生产工艺路线。这一举措,让海湾化学彻底告别128吨/年的汞触媒消耗,成为全省第一个淘汰传统电石法工艺的企业。


废水、废气、噪声排放达标率100%,固废合规处置100%;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率为零;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确保公司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100%。——不断提质增量的同时,海湾化学始终坚持绿色生产、安全环保的初心。完善的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合理规范的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可燃、毒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关键指标联锁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和紧急停车装置、视频监控系统、一体化生产指挥调度平台系统……绿色、环保,是海湾化学发展的基础,也为其年产不断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据了解,目前,海湾化学聚氯乙烯装置二期已经投料试车成功,氯乙烯二期及氯气子项目也正加紧推进,预计近期将完成建设,进入试车阶段。

海湾化学聚氯乙烯厂厂长张延平介绍,海湾化学的PVC总产能将达到80万吨/年,这一数字,也奠定了其国内乙烯法聚氯乙烯产能全国首位的地位。此外,它还实现了苯乙烯产能国内单套最大、5万立方米低温乙烯储罐国内最大、偏硅酸钠产能升至亚洲第一的好成绩。随着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及后续项目建成投产,于英预估,海湾化学2021年营业收入将超过100亿元,到2022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40亿元,2025年突破210亿元。


智能操控 操作、巡检一“屏”触达

在防爆中央控制室,记者留意到,大屏上显示着各个生产装置的情况,电脑屏幕前,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现对装置的操控。

于英介绍,全厂区所有生产装置的DCS自动控制系统汇聚于此,第一排到第四排依次为氯碱装置、PVC装置、苯乙烯装置、二期的PVC装置操作台。他举例到,中央控制室就如同海湾化学生产线上的“智慧大脑”,60000多个自控点就是“运动神经”,而分布在厂区内的视频监控系统则是无数双“眼睛”。各控制系统对主要参数进行显示、记录、累计、报警,使生产运行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生产一旦异常,安全联锁系统会启动安全停车程序,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安全管控能力,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于英说。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厂区,还会发现,智能巡检系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现场,工作人员在高压粗苯乙烯蒸汽再沸器凝液泵(苯乙烯厂)巡检点演示,只需特制的手机放在巡检点上,通过NFC技术,即可查看该设备的运行情况,出口压力、泵油位、有无异声、地脚螺栓有无松动等一目了然。PVC自动化包装线、无人值守地磅系统等同样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于英还提到,2017年,海湾集团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ERP软件SAP,该系统已于2018年1月在海湾化学顺利上线。系统上线后,全面整合了海湾化学的生产、采购、销售、质量、成本、库存、运输、人力资源、财务等资源,实现了企业资源的规划和流转的最优化管理,使集团和公司决策层可全面及时了解企业销售、生产、物料、财务情况,从而使海湾化学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实现管理的智能化。

现场,工作人员做了一个对比,自2010年厂区搬迁到董家口经济区至今,职工人数由1300多人缩减到1000余人,而营业收入却从16亿元跃升至77亿元左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厂区的“智能化”。


“前港后厂” 管廊效应让海湾化学走得更远

依据董家口港口优势,海湾化学与青岛港合资建设了两个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泊位,并通过9.8公里的外管廊连接码头与园区罐区,实现了船舱到罐体的无缝对接。

管廊效应带来的是物流效率的大幅提升。工作人员以烧碱装船举例,以前用装物料的槽车运输,一车30吨,40分钟一车,一辆辆槽车摆开挤满了街道,而现在用泵机实现管道运输,一个小时400立方米,效率提高了10多倍,也避免出现上百汽运车辆排队叫号、等候的拥堵状况。同时,园区汽运物流的智能控制的集中值守磅,一人值守5个磅,同样是准确、有序、高效。粗略测算了下,园区产品销售与原料采购量最多可以达到1万吨/天,相当于每天一艘万吨货轮为海湾化工提供物流服务。

在仓储方面,园区共有包括50000m³低温乙烯储罐在内5个较大罐区,仓储总量20多万吨,包含乙烯、EDC、氯乙烯、烧碱等多个品种。与码头、管廊相匹配,成为了中转仓储枢纽,在为园区产业一体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园区开展对外贸易以及中转过罐等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记者看到,各装置间管廊管路及罐区、码头等仓储设施连成一体的输送管网,使原料、能源、产品能够安全、快捷地送达,工厂和港口实现一站式直通运输,让海湾化学的产品“走得更远”。

绿色、智能、高效,随着智能工厂建设速度的加快,海湾化学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化工企业行列迈进。未来,我们也期待这家青岛“新金花”企业持续创新,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不断迸发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