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企业在创新上一直注重研发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2023年,海尔智家研发费用为102.21亿元,海信视像的研发投入也每年都在高速增长。在另一方面,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通过研发投入,实现产品创新,这条路径并不好走。2023年,青岛研发投入总量超4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为55.8%。与上一年相比,这两个关键数据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放眼全国,这两个指标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9位和第8位。与排名靠前的城市相比,整体创新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也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近期青岛正以企业为主体,多部门持续发力出台政策,力图形成覆盖企业研发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为企业加码研发投入解除后顾之忧。研发力是企业的生命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强化政策和措施支持,青岛要持续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底气”,才能为产业发展增添牵引力。
“不想”“不会”和“不敢”
“我们这个行业主要依靠人工生产,想要降本增效,‘机器换人’的需求特别迫切。”青岛某水产加工企业生产的鳕鱼片已经实现了出口,但企业负责人仍直言不讳地表示,企业发展存在“后劲不足”的困扰。“以前也花大价钱买过德国的鳕鱼片去骨机,但因为维修、保养困难导致了停机,影响了生产效率。现在,我们想研发国产的自动化设备,但是投入太大、风险也大,对于我们这个体量的企业来说,确实很犹豫。”这家企业的困境,是不少小体量企业创新的共同难题。企业主们也知道,通过研发,企业可以开发新产品、优化现有产品,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但高风险、高投入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是让不少企业不敢轻易放手去干。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93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8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分企业有重合)。但与日益壮大的科技型企业队伍相对应的,是尚未完全迸发的创新活力。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底,青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68%,低于深圳、西安、宁波等城市。在研发投入方面犹豫不决,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共同状态。有调研显示,青岛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对加大研发投入存在着“不想”“不会”和“不敢”的困境——一些经营比较稳定、处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处于“小富即安”的状态,他们认为研发的意义不大,拓展市场、把货卖出去才是主业,因此“不想”创新;有些企业想创新,但考虑到研发需要养人、养设备,存在失败可能,效果也不确定,担心投入“打了水漂”或者成了“无底洞”,这让他们“不敢”创新;有创新需求的部分企业还“不会”创新,它们受制于人才、技术、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的限制,研发具体路径不清晰、投入产出比也难以判断,创新的想法难以落地。其实,这些不光是青岛企业面临的问题。放眼全国,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创新力不足也反复被提及。例如,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对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科技创进行的调研显示,该区域民营企业多数处在传统行业,成本、技术、品牌均无优势,利润微薄、创新能力不足,95%以上受访企业表示自己正面临着“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窘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城市争相“破题”的切口。
让企业研发“放手干”
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就是要解决企业的“不想”“不会”和“不敢”。解决“不想”创新,青岛正从社会氛围和创新意识上进行努力。在客观服务上,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重商安商亲商的浓厚氛围。在主观意识上,鼓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质量是根本,创新是出路”的意识,始终保持创新创业的魄力和劲头,勇于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驱动企业行稳致远。解决“不敢”创新,青岛通过立项、奖励等方式,为企业研发投入“减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市科技局最近公示了一份名单,根据《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实施办法》,要对全市196个项目立项支持。
逢时科技获得“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
上个月出台的《青岛市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也以每个项目最高100万元的力度,支持“科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明确规定,企业研发投入越多,补助额度越高,一个企业最高能拿到500万元的奖补。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种“普惠”政策,让各类科技企业都得照顾。青岛享受该政策的企业已有近1.2万家、加计扣除总额超376亿元。不久前发布的建设科技强市“五年行动方案”,青岛用最高1000万元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引领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海洋产业走在前列。解决“不会”创新,青岛正在鼓励企业建设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平台,打通成果转化路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青岛福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投入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市工信局发布的《青岛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意见征求稿,以最高500万元的力度,鼓励企业建设各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首台(套)”等装备产品研发创新。市发改委也连发关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的征求意见稿。前者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推进研发创新全过程;后者则鼓励立足产业需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让企业能够大胆投、放手干。青岛提出,到202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力争超过800亿元。
研发之“根”还要扎得更深
很多企业的实际案例,证明通过政策端的发力,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前段时间,莱西诞生了一个“首台套”设备——锐智智能自主研发的智能螺旋式蒸烤机,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超越,实现了出口。
“首台套”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作为一家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锐智智能从“不会”创新到“舍得花钱”,是得到了青岛“强链计划”的支持。董事长曹民智说:“在资金支持下,我们更有信心进行资金配套,提升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更多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除了通过政策形成合力,支持推动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也有专家指出,还应进一步鼓励公平市场竞争,把更多市场资源开放给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领军科技企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青岛将继续从壮大科技企业集群、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拓宽中小企业应用场景、完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用持续的研发投入打造发展“护城河”,可以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努力、政策给力,研发之根扎得越深,应用场景的土壤越肥沃,青岛企业创新的大树,就越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