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传承中秋文化 感悟时代新风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这个丹桂飘香,玉露生凉的日子,最能启发人文情思,也最能勾起乡土亲情。

花好月圆夜,亲人团圆时。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是过去游子们心心念念的守候,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对亲人最浓郁的切盼。古今中外,一轮溶溶的中秋月,牵起多少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过去游子离家、被千山万水阻隔的伤感,今天因交通设施的便利、通讯手段的发达,而有了根本的变化。一张高铁票、一个视频电话,让即便远隔千里的人也能朝发夕至,让远在天边的人也能实现“面对面”交流。亲人团圆、安享天伦,比从前更简单、更便捷。

中秋最美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作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习俗,还有团圆的文化和民族的记忆。近年来,传统节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内,传统节日可加固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对外,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标志性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可以凭借的有效途径。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其中提到“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肯定了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当然,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功能,并不意味着照搬旧俗和死守成规,而是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秋最美在与时俱进的新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已经逐步延伸到了食品行业,象征团圆的中秋月饼也兴起一阵“瘦身”运动。比如,在青岛佳世客、盒马鲜生、利群、大润发等多家商超的月饼,其包装摒弃了以往的“大块头”和奢华风,包装不再是里三层外三层,包装盒大多是纸盒或者普通铁盒,礼盒内也不再有其他名贵食品搭售。不仅月饼包装“瘦身”明显,其价格也更加亲民,创新口味和造型不断涌现。不仅如此,散装月饼甚至“抢”了礼盒月饼的“风头”。但月饼的种类并不单调,个头更加小巧,既可以让想尝鲜的食客选择多多而无浪费负担,可以说,月饼不再“浮夸”,而是回归食品原本属性、回归传统文化本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揽清风明月入怀,在团聚中共叙亲情,在团圆中感受幸福,共度一个“风清月圆”的中秋佳节。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