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吐槽”青岛 | 企业被恶意中伤政府不应缺位,别让培训成“走过场”


“子女上学”拦住人才进驻步伐

企业没有人才很难发展下去,青岛的人才环境需要进一步突破,打破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瓶颈。比如在高新区,外籍专家等海外人才回来,无法在青岛买房子,他得交社保在青岛落户,我们企业只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帮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再比如,国内其他地方人才招引过来后,想把子女送去高新区的青岛中学上学,但学校是积分制,还必须要有房子,孩子上学受到影响。对企业高层次人才,应该在子女教育和落户上有所突破,如果解决不了类似问题,特别是孩子上学,人才是不愿意来的。

——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张建波

政策执行太刻板

“大块头”反倒“吃亏”

我们是一家市场化母基金,受“青岛热”吸引,计划落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和相关基金。在注册过程中有一个突出感受,从各区到市级,青岛吸引基金公司落户的政策很有吸引力,但在执行层面,却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

仅仅就房租补贴这一细节,有的区市规定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全部到位,才能享受到购建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补贴。我们计划设立的公司规模相对大一些,注册资本在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但这些资金需要根据经营计划分期缴纳,一次性到位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带来的直接“利空”就是不能及时申领政府购房补贴;相反如果设立一家“小”基金管理公司,如注册资本金在一、二百万元,一次性到位比较简单,购房补贴就可以马上申请。长此以往,落户青岛的基金公司更多就会是“小块头”,注册资本高的头部基金公司会“打折扣”。

——国内某知名市场化母基金 徐经理

协调联动

还得打破“条条框框”

我们企业一直在青岛发展,能够深切感受到政务服务的转变,但在营商软环境上,对标深圳等南方城市,青岛还有提升的空间。个人感觉,在条框里的问题很好协调解决,在条条框框之外需要创新的往往难以打破僵局。

比如,企业注册地在红岛,属于城阳区,建设项目位于高新区,城阳区与高新区说是协调联动,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梗阻。我们也理解各区有自己的指标,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应局限于条条框框,要调整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建立协同机制。

——青岛某高新技术企业高管

企业在网上被恶意中伤 政府不应缺位

今年初,国内某知名财经媒体旗下某平台发布了关于企业恶意报道。内容东拼西凑,甚至编造很多不实内容,给企业声誉造成了严重伤害。青岛某政府部门负责人看到后,还曾特意向我求证。

这种情况近年来经常有,很多大企业也都有类似遭遇。网络日益发达,很多“键盘侠”正在以极低的成本对企业多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形象和品牌带来极大伤害。他们有的通过这种方式勒索企业,有的是受到竞争对手的指使。我们会主动组织公关部门进行应对,但面对海量的渠道,还是应接不暇。

希望青岛能以政府为引导,统筹各方力量,建立一种有效应对机制。当恶意中伤发生,从发现到处理到追责,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方案,有效保护青岛品牌和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青岛某大企业负责人

企业家培训最好能“按需定制”

现在组织的各类企业家培训活动很多,但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应该说,搞企业家培训的初衷很好,但在内容设置、课程安排上不够精准,与企业的需求并不对路。每次参加这类活动都要求签到,不想来还非得来,请来的专家讲了一两个小时,却不是我们最关心最需要的话题,想提前走还不能早退,好好的活动成了“走过场”。

——青岛某企业负责人

热线电话: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邮箱 qdrbyljdb@163.com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客户端与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联动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