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 山东县域经济如何再冲关?

平度假睫毛、临朐鹅肥肝、曹县汉服、昌乐电吉他、禹城功能糖……一座小县城凭借大产业如宝藏般“出圈”,在山东越来越常见。

日前,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山东作为经济强省,此次依然强势“霸榜”,以12席的成绩稳居第三,上榜名单中,还包括5个“千亿县”:青岛胶州市、烟台龙口市、威海荣成市、济宁邹城市和潍坊寿光市。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本盘,还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区域。塑造县域经济优势,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在这方面,山东的脚步明显加快。

继去年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今年,山东又正式出台《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选出40个试点县域,分类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根据规划,到2025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将达到30个。

伴随着全国诸县进入群雄逐鹿时代,山东县域经济能否如愿突围?

产业是众多县域崛起的关键支撑。透过山东百强县、千亿县的发展不难发现,经济能达到如此规模,与他们深厚的传统产业底蕴密切相关。

但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迭代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以龙口为例,多年来,龙口一路高歌猛进,跃升至全国百强县第八位,原因离不开当地铝业发展。

一方面龙口不断壮大铝业体量,另一方面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向高端铝材料产业发展。如今的铝产品不仅能应用于船舶、生活用品,还可以应用于飞机“翅膀”及机身连接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方面。

而且,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龙口又打造出专业化、集约化、链条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以南山、东海、丛林三大工业园区为中心,进一步拉长“氧化铝—电解铝—高强度工业铝型材—高精度轻合金材料—铝合金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加速向行业尖端领域进军。

目前,龙口铝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高端铝材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千亿元。

这也是山东百强县、千亿县的普遍做法: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

山东县域经济的壮大还有一种路径:用文化“破圈”带动经济“扩圈”。

曹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并且有着10多年的演出服装产业发展,市场分工精细。乘“国潮风”兴起之势,当地大量演出服生产商迅速转入汉服在内的新中式服装产业,加之电商作用,产业链越做越大,从染色、剪裁到成衣,一件汉服在五公里以内的范围便可完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曹县汉服网上销售额40.6亿元、增长18%,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以上。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小城也可以有大作为。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被称为“雁行模式”,即由经济体量领先的“头雁”,带动省内其他县域经济发展。但目前省内头部强县数量较少,与全国头部强县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截至2023年,全国GDP超1000亿元的“千亿县”已增至59个,其中33个“千亿县”来自长三角,山东除了胶州和龙口,上榜的邹城、寿光、荣成排名均相对靠后。

山东县域经济总量占据全省的四成左右,为何没能出现更多的“头雁”呢?

首先,传统产业比较单一,创新驱动作用不强,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从2023年数据看,山东全省136个县域中,经济体量不足400亿元的有55个,占比达到40%,特别是鲁西、鲁南地区,亟需崛起以补齐县域经济的短板。

没有发达的产业支撑,也导致县城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山区县域,产业基础薄弱,生活配套不到位,人气聚不起来,产业迭代升级的能量更加难以激发出来。相反,强县域对于人才的关注度与吸引力不断上升。

据统计,义乌、昆山、慈溪、晋江,都有70多万的省外人口居留,它们均是国内县域工业发达的典型代表,工业规模的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山东寿光实现人口净流入,原因也在于此。寿光除了发达的蔬菜产业,工业实力同样雄厚,还拥有第三代半导体、绿氢、新型储能等新产业,去年,寿光城乡居民收入比优化为1.76:1,远好于全国、全省。

其次,县域内不少是未能规模化的小企业,产品高度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成为产业升级的一大掣肘。

掌握全球七成假睫毛“命脉”的平度拥有近4000家假睫毛企业,虽有萌睫尚品、梦鹿等自产自销的本土品牌闯进行业头部,但当地企业仍以代加工生产为主,除了劳动力成本,还有物流、运营、场地等成本,利润空间并不高。利润丰厚的销售端则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杭州等电商业态发达的南方城市。

同样的情况在曹县也发生过。曹县汉服虽然产业规模大,但曾经都是各家各户来生产销售,个体小作坊较多,同质化现象也随之产生。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

山东要“走在前 挑大梁”,就必须破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制造更多的百强县、千亿县。

一是要做大基础。山东县域数量大、类型多,各县域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做优做强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加速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一点上,山东也在发力。

山东在政策支持上强调将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一县一策”打造县域产业地标。今年选出的10个特色发展试点县域,产业更是各具特色。比如临朐县,主打生产高端食材鹅肝,占到国内市场的七成;广饶县,拥有完善的轮胎产业链及年产1.76亿条轮胎的综合能力,是我国轮胎产业的重要基地。

二是要做强产业。县域经济单靠“老本行”是守不住的,必须不断开拓创新,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规模化的新兴产业,端起“新饭碗”。

这在“千亿县”“百强县”中排名靠前的县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比如江苏昆山已经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这两大千亿级产业;安徽肥西已集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100多家,满产产值可超1500亿元;江苏溧阳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到全国的15%,产业链完整度和产值规模均位居全国县域第一。

不过,一些发展动能不足的县域靠单打独斗确实很难占据优势。也就是说,在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要用一盘棋的思维进行统筹和带动。对此,山东已有一些实践,比如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等,支持区位相邻、资源禀赋相近、产业发展相融、人缘文化相亲的毗邻县域探索一体化发展路径,以此强化县域发展新动能。

三是要做优县城。如果说县城靠产业吸引人,那么留住人靠的则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在县城功能品质上做文章,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质量,更好满足人们到县城就业安家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县城要着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依托县城历史人文底蕴,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借助社交媒体主动讲述自身的特色“小城故事”,为小城出圈再加砝码。

对标先进,山东补齐县域短板任重道远,但可以预见的是,难题将逐一破解,强县进位、弱县赶超,齐鲁大地上的县域力量将越来越强劲。(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