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志愿军:存亡之战》:向无名英雄致敬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宏大战争的残酷与壮丽、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真实再现历史的同时,展示志愿军战士们超越血缘的亲情、坚不可摧的战友情以及炽热的家国情怀。

作为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讲述了63军如何以2.5万的兵力,成功抵御5万敌军猛烈进攻的故事。国庆假期,在金狮广场店的上影影城,不少观众前来观看《志愿军:存亡之战》,感受这场震撼心灵的视觉与情感盛宴。

1

有别于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为何而战”,《志愿军:存亡之战》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存亡之战——“铁原阻击战”,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影片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力求真实再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和人物故事。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制作团队不遗余力地进行实地取景,甚至邀请了许多抗美援朝的老兵作为顾问。最终,这个历经18稿剧本打磨、上千小时会议修正、终稿剧本高达13万字的影片,将观众带回到那场英勇无畏的抗美援朝战役中。

观影过程中,每个观众都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厚重。影片中不仅有激烈的战斗场景,还有战士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每个角色都非常有层次感和复杂性。这种真实感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也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朱一龙饰演的李想,作为营教导员,面对战场上的生死抉择,还肩负着守护家人的责任。而陈飞宇饰演的孙醒,虽在战斗中失去了记忆,但一听到枪声仍然毫不犹豫地冲向前线,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铁血精神。

2

无论是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还是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志愿军》三部曲表达的都是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敬意、对志愿军的铭记,以及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从《志愿军:存亡之战》来看,这部影片主题鲜明,强调了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更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挣扎,可以说,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探讨家国情怀与生命价值的电影。

影片中,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志愿军一次次勇敢无畏地冲锋陷阵,特别是他们在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英勇表现,让观众在泪水和感动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

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中,通过志愿军的英勇抗争,观众不仅能看到战士们的拼搏与牺牲,更能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对家人的深厚情感。陈凯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赋予了这部影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传递了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重要信息。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3

不同于第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将更多笔墨投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无名战士身上。在影片创作时,陈凯歌曾说:“我希望没有辜负志愿军战士。可能做不到把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写下来,但至少要有这样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无名英雄、普通战士的付出和牺牲。”

《志愿军:存亡之战》将触角伸向一个个的普通角色。影片中,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是一家人的情感寄托,身为军人的使命感驱使着他又必须离开家;张子枫饰演的李晓则是从李家小妹长成“巾帼”战士,见证战场的残酷但却依然选择坚定前行;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则从最初的怀疑者到亲临前线的“神工”,在战场上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不仅如此,影片还重点描绘战损记录员张宥浩饰演的杨三弟的故事,他的职责就是记下每一个牺牲战士的名字……通过一个个细节,影片让那些没有在历史上留名的年轻战士跃然银幕,将他们的爱恨情仇与家国历史相交融,让这些无名英雄们的名字被历史铭记。

在影片的叙述中,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探讨。那些在战争中面临生死选择的士兵,展现出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所展现出的情感与挣扎,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厚重,更让观众在泪水和感动中汲取了前进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