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11月23日,湖北宜昌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一位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引发关注。24日,当地医保局回应称,该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掌握不到位。当事工作人员表示,当时老人没有相关证件,后续已联系老人子女,子女已帮忙缴费。
视频中,工作人员说:“这里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个方式。”而老人坐在服务窗口前面,一脸茫然与无助。这样的场面让人既心疼又气愤。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不收现金?这不违法吗?再说了,老人这么大年龄,还冒雨赶来,为什么不能提供方便?
被拒收现金的老人
如今,“拒收现金属于违法”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也是同样规定。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进行整改”。那么,为什么一些部门的服务窗口还敢明目张胆地拒收现金呢?
事件引发舆情后,当地反应迅速。先是当地医保部门说“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掌握不到位”;而后,工作人员说“老人没有相关证件”;再往后,秭归县茅坪镇人民政府发布通报,事情发生后,该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居民医保。“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工作流程。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这种步步递进的“积极”应对,让人看了五味杂陈。
事实上,就在前两天,也就是11月21日,湖北广水刚曝出,一位94岁老人被抱起进行激活社保卡,办理人脸识别,22日,农行广水市支行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行宣传工作不到位,服务意识不浓,工作人员已及时赶到老人家中道歉。
能发现“服务意识不浓”是好事。可为什么总要等到曝光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服务有问题?之前怎么就意识不到?而且,为什么一个地方发现问题并道歉之后,其他地方仍不吸取教训,非要等到自己被曝光之后,才出来又做一番表态呢?这到底是干工作,还是玩“打地鼠游戏”?
94岁老人被抱起来刷脸
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行电子政务、“互联网+”,“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技术的应用根本是在于“人性化”,是为了便民,而不是要给群众增加麻烦和负担。而反观某些部门,却是技术越进步,服务越倒退,只是坐在窗口后面,一副高冷面孔朝向群众,折腾群众。技术进步不是错,但再进步的技术也要以服务为核心。老年人群体在接受新技术方面天然存在短板,工作人员就应该有专门的服务措施,该变通的要变通,该落实的要落实,不能冷眼旁观,也不能推诿扯皮。假如丢了“服务”这个核心,技术进步还剩下多少价值?
相关单位必须好好整改,让“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真正入耳入心,对责任时刻保持一颗敬畏心。否则,即便道歉一万次,特事特办一万次,也终究只是一阵风,吹过了就没了。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