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探秘古风长,巧手承脉继汉唐。
莫道少年知味浅,非遗种子待春阳。
今年暑期,相信除了格外炎热的天气,给孩子们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市南区文化馆触手可及的非遗文化体验。传承弥久的传统艺术紧跟“童趣”这位引路人,为孩子们的“精彩一夏”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打开“围墙” ,非遗突破“次元壁”
假期前,市南区文化馆携手诸位非遗传承人,于市南区“蓓蕾艺术工作站”开展了“讲给孩子们的非遗公开课——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打开“围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基层阵地,让传统文化突破“传统”这一“次元壁”,走进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
六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历时一个月,连讲八场,让非遗之花在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太平路小学、天山小学以及文登路小学四所“蓓蕾艺术工作站”率先绽放。
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在白色布料上肆意浸染,彩色的面塑在一双双小手下慢慢成形。扎染、面塑、剪纸、皮影、古琴,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化身非遗文化授课老师,走进四所小学,为近500位师生带来了八场有知识、有实践、有欢笑的非遗公开课。
沉浸式研学体验,充盈暑期生活
步入暑假之后,市南区文化馆在馆内针对7-14岁少儿,连续七周,开展了共14课时的“乐学童年”暑期非遗系列活动。面塑、剪纸、皮影、古琴、茶艺、活字印刷,六门课程轮番上阵,从基础知识到动手操作,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非遗体验。
“短课时、重体验、面向少年群体”的非遗研学体验课如同家门口的便利小店,让孩子们随时可以“邂逅”一门历经传承与迭新的古老技艺。非遗不再是局限于书本、陈列于展柜的精美瓷器,它走下高阁,走向人群,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了解并亲身体验。
面塑在手中成形,剪纸跃然纸上,古琴的旋律在耳边回荡,皮影戏幕后光影变幻,活字印刷墨香四溢,一盏清茶品味千年风雅。此次非遗研学体验课注重文化内涵的同时,亦注重课程内容的个性化与互动性,面对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体验课学员,授课老师采取更加适合该年龄段性格的沉浸式体验教学,从作品展示入手,循序渐进引出基础知识,以动手实践吸引孩子们学习兴趣,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会。
“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不少家长甚至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课程,让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全民艺术普及,“引进来、走出去”
暑期非遗系列活动以未成年人为主体,将全民艺术普及年龄段向下拓展至7-14岁少年群体,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和接受能力,以参与性高、体验性好的非遗课程为据点,吹响了全民艺术普及的又一声号角。
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服务时间、空间限制,“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全民艺术普及。通过引入和整合社会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等专业人士参与授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开放性、公益性和灵活性大幅提升;通过走出文化馆、走进校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全民、全龄、全域、全时覆盖拓展。本次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体验活动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更强化了市南区文化馆在少儿文化活动领域的品牌效应,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剪彩雕形传故事,抚弦品茗悟真常。一茶一艺开智慧,一字一印见沧桑。非遗公开课步入校园,步入暑假,孩子们在趣味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亲身感受历史的温度,他们纯真的笑容和在非遗公开课上的精彩表现,成为这个夏天城市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市南区文化馆暑期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圆满收官,未来,市南区文化馆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让文化的力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