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人生下半场”,精彩不散场

对人生而言,退休往往意味着“上半场”的谢幕和“下半场”的启程。现实中,许多人退休不退场,人生再出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出新的自己。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一个,有长久长寿的寓意,汉时民间就有了重阳祈寿的习俗。此外,人们讲究“九九归一,一元肇始”,这让重阳又多了一层“由终点到起点”的哲学内涵。

一家老少共度重阳佳节

在这样一个吉祥而温暖的日子,咱们来聊聊,人生的“下半场”,有哪些“精彩待续”。

论人生的“下半场”有哪些“新活法”,山东人很有发言权,且看两位历史名人——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齐国始祖、《封神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姜子牙,堪称“人生逆袭”的典范。虽然真实寿命成谜,但他确实前半辈子碌碌无为,上了年纪才遇见文王,得到重用,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人生“下半场”是从周游列国开始的,写满了“百折不挠”。此前,他在鲁国任大司寇,政绩出色,使国家呈现大治之象,但是这招致了齐国忌惮。齐国用计使鲁君玩乐丧志,孔子于是辞职出走,那一年,他55岁。

《圣迹图·删述六经》

在列国,他为恢复以礼乐和德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而四处奔走,虽然不断碰壁,却从不放弃。在外漂泊14年后,他回到鲁国,专心整理古籍,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留下了垂范万世的文化准则。

在今天,人们常说,生活有万般姿态,要活出你喜欢的样子。如今的“银发族”,在人生的“下半场”打开了更多可能性。

她/他们可以很“辣”。比如,今年80岁的青岛大姨张秋奎在75岁那年再创业,直播卖辣椒酱。她曾创下日售一万瓶的超高业绩,被网友称为“辣酱老妈”。

张秋奎被网友称为“辣酱老妈”

她/他们可以很“潮”。比如,年近七旬的青岛“摇滚奶奶”徐素琴又被称为“女版崔健”,她曾登上央视、山东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的舞台,凭借一副烟嗓嗨翻全场。她还成立了公益艺术团队,带领更多老年文艺爱好者站上舞台,参加公益演出活动。

再如,如今的视听市场迎来了“短剧热”,青岛的网络微短剧行业发展迅速,一些退休人员尝鲜试水,当起了演员。古装剧里的老夫人、家庭剧里的“犟婆婆”、“霸总”剧里的老董事长、仙侠剧里的老掌门……他们尝试着各种角色,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她/他们可以很“猛”。比如,青岛的“巧克力大爷”游泳嘎嘎快、救人嘎嘎猛,成为“最美海岸线”的一部分。自从“走红”之后,大爷们也有了“偶像包袱”,时刻不忘自己代表着青岛的形象,想把青岛人更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还有了“抱团为青岛多干点事”的想法,通过开展更多志愿服务活动,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她/他们可以很“酷”。比如,75岁的莱西大爷周强一从小对葫芦艺术感兴趣,他在退休后组建成立了“莱西市宝葫芦文化研究院”,建起了“莱西市宝葫芦文化博物馆”,收藏了一千多件葫芦工艺品。2020年,周强一和他的葫芦烙画作品一同被编入《中国艺术榜样年鉴》,他的葫芦烙画被《国宝档案》收录。他还带动当地农民利用闲置土地和葡萄生长空果期种植葫芦,为农户提供了增收新路子。

周强一和他的宝葫芦

“活得比我还年轻”“活成了我羡慕的样子”“看到你们,我不再害怕自己老去了”……不少老年人的状态,甚至让年轻人自叹不如。为什么他们能打开如此精彩的“下半场”?

有人说,生命只要存在,就会努力成长、繁衍和拓展,这是一种本能。在这种本能下,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不把年龄当负担。年龄不是人生向上的“绊脚石”,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老人们可谓早有“共识”。

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曹操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轼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辛弃疾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百年来,这样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让人相信“老应有所为、老能有所为”。

健身房里的老年人 图源:新华社

不把时间当流水。时间抓起来是黄金,虚度了就是流水。老年人通常比年轻人更懂得时间的宝贵,更加专注于当下,当他们认准了一件事,就会全身心投入、锲而不舍地去做。

退休之后,有的人从零开始学外语,有的人一点一点敲出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有的人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再不‘疯狂’我们就真的老了”,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做成了一件又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

青岛的“脸基尼”大姨也是海边的一道风景线

不把“别人说”当包袱。年龄越大,人们越懂得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打开真实的自我,专注于自身的需求。

比如,烟台一位80岁的老人参加成人高考,被人误以为“走错片场”。实际上,他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想要研究杂交小麦,向大学的老师们请教。很多年轻人感慨,一些老年人活得恣意,不被“精神内耗”所累,让人羡慕。

今年,央视重阳晚会落地青岛,在《山海霞满天》重阳特别节目的预告片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不要畏惧岁月的刻痕,陪你奔赴下一个山海。”我们的社会如何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更好地奔赴人生的“下半场”?

让他们“跟得上”。需要看到,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老年人因为步子慢而落在了后面。比如,有些人“玩不转”智能手机、“看不破”网络陷阱、“搞不定”自助操作,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所以,要营造老年友好环境,居住环境要适老、社会环境要敬老、数字环境要助老、法律环境要护老,让老年人不受歧视、平等而充分地参与社会。

老年人试着玩转智能手机

助他们“登得高”。“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也有继续成长和发展的需求。社会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老年大学、“银龄学社”开办起来,这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帮助他们登得更高,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老年大学人气旺

使他们“迈得远”。“人老心不老”,老年人资历深、阅历广、经验多,不少老年人还有技术、业务专长。要拓展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方式,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比如,“银龄人才库”是强大的“智库”,在莱西,许多“银龄专家”“银龄菁英”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资源优势、人脉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银色动能”。

“老去的模样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很好看’的那种。”希望更多老人以精彩的“下半场”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

作者:王沐源



欢迎扫码关注“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