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走出产业发展“青岛路径”



“青岛建”全球最大反渗透式海水淡化项目投入商业运行。

青岛是全国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但市民身处其中却并没有“缺水”之感,这与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客水蓄水工程密切相关,而海水淡化也成为这座城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2522956吨/日,比2022年增加了165908吨/日。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2011年以来,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稳步提升。

青岛海水淡化发展走在国内前列,目前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约占全国七分之一,海水淡化水已应用于市政供水、工业用水、海岛用水等多个场景,在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中走出了“青岛路径”。

产能全国领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而水资源短缺又是世界性问题。作为联合国组织每年发布的权威报告《2024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淡水使用量正在以每年略低于1%的速度增长。目前,世界上约有一半人口在一年之中至少有一部分时间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世界四分之一人口面临着“极度”缺水压力,这些区域每年使用的可再生淡水超过当地供应量的80%。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其实科学家很早就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索里拉金(S.Sourirajan)通过解剖发现了海鸥喝海水的秘密。原来,海鸥利用喉管里的一层薄膜,经由压力作用将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其转化为可饮用的淡水,再将浓盐水吐出去。受此启发,他发明了人类第一张有实用价值的反渗透膜,发明了反渗透水净化工艺。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经过多年发展,反渗透(RO)技术以其高效、节能及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成为全球海水淡化领域的主流工艺,有力推动了海水淡化产业兴起,缓解了众多国家、城市的水资源不足问题。

例如极度缺水但又临海的以色列,目前每年海水淡化规模约6亿吨,约80%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国际脱盐协会与GWI (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海水淡化厂超22000个,海水淡化规模超1亿吨/日,可满足3亿多人的清洁饮用水需求。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也都在瞄准海水淡化发力,以其作为重要的增量水源。《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统计,目前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0个沿海省(区)市。其中,浙江(801473吨/日)、山东(713209吨/日)、河北(390700吨/日)和天津(306000吨/日)4省(市)海水淡化规模占全国87.65%。

青岛无疑是海水淡化的先行者和先进城市。自2006年发布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来,青岛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和调配,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水源和战略储备水源,建设李沧海水淡化和董家口海水淡化两个规模化海水淡化应用基地,目前海水淡化规模达34.1万吨/日,约占全国七分之一。其中,百发海水淡化厂产能达20万吨/日,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项目。

青岛海水淡化在“量”增的同时,还实现了“质”的提升。作为全国首个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厂,董家口海水淡化厂采用了自主研发的“超滤膜—反渗透膜”海水淡化双膜法先进工艺(即先对海水进行初步过滤、去除杂质,再进行淡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海水淡化项目所用反渗透膜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推动多种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国产化,吨水电耗水平降至2.5度,吨水售价仅为4.25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二期)在其一期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采用“气浮+超滤+反渗透+矿化”工艺,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入围被誉为“水务行业奥斯卡”的全球水奖。

生态全面布局

多年来,海水淡化不仅保障着城市用水安全,而且在其他应用场景也逐渐大显身手。在缺乏稳定淡水供应的远洋航行中,海水淡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科学”号安装了先进的海水淡化装置,船队员淋浴、洗衣甚至冲马桶都可以采用海水淡化水,足以保证船上80人的生活用水;在远离陆地的海岛上,海水淡化成为解决海岛用水难的一个重要方案。例如青岛积极探索海岛船舶等新应用场景,在西海岸新区灵山岛、即墨区小管岛等建设规模约1100吨/日的海水淡化项目。

一边高标准、规模化发展,一边拓展多场景应用,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生态更加完善。

在海水淡化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方面,青岛也彰显影响力。今年3月,驻青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电建三公司”)以总承包方式(EPC)承建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整体投入商业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渗透式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水量90万吨,可满足近100万人全年用水需求。目前,山东电建三公司在海外承建了多个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项目日产水量500万吨,居全球首位,已成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工程EPC总承包商。

同时,青岛还在协同发力,加大突破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海水淡化三大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提高产业装备和材料自主制造水平,摆脱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力争形成自主可控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

一系列布局已经展开:青岛水务集团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组建青水津膜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200万平方米的海淡超滤膜项目,同时依托该公司开展海淡膜技术应用研发,不断提升海淡装备核心竞争力;青岛风生海水淡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复合型数字液压柱塞泵技术,为替代以欧美先进技术为代表的高压泵、能量回收器等核心装备开辟新的技术发展道路;青岛水务集团联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在青成立全国首个海水淡化设计研究院,通过吸收、引进、利用海水淡化产业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支撑……

青岛还积极拓展、延长海水淡化产业链,提升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通过下游附加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海水中含有钾、溴、镁等80多种元素。当前,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都在积极开展海水提溴、提钾工艺技术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典型代表如福建省年产10万吨海水提取氯化钾项目已开工建设。青岛亦是如此,正落地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新的路径,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

向浩瀚的海洋要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近两年发布的《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青岛市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均明确,鼓励海水淡化项目建设与技术攻关。根据海水淡化项目产能和综合利用水平,对海水淡化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建设奖补。可以预见,随着龙头企业带动和协同技术攻关,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将跑出加速度,有望继续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向深层次迈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