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不忘“一国两制”初心,香港将重新出发

25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其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她强调,过去一年多,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击,因此,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复信心,是这份《施政报告》的首要目的。

新一份施政报告的前言、第一、第二章分别以“砥砺前行,中央全力支持”和 “坚持 ‘一国两制’”为标题,充分肯定国家在过去一年多来对香港的支持和帮助,表达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以及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的根本原则。她强调,随着今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社会恢复稳定,但经济复苏的路看来仍是荆棘满途。当前,内地在严控疫情的努力下,经济已快速反弹,将会是在2020年唯一有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并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香港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林郑月娥说:“香港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中央在‘一国两制’下对香港一贯支持,可以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而香港也可以继续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新一份施政报告第四章为“走出疫情”,林郑月娥表示,中央一直高度关注香港的疫情发展,积极回应特区政府提出的请求,帮助香港早日战胜疫情。

林郑月娥表示:“最近中央政府为支持香港确保疫苗供应,同意在有需要时,预留一定数量的内地研发或生产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我谨代表特别行政区向中央政府和提供协助的省市致以由衷的谢意。”

施政报告第五章以“注入经济新动力”为标题,对未来香港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强调背靠祖国,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发展策略。强调在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新格局下,香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优势,可进一步强化在国际循环中的‘中介人’角色;另一方面,可聚焦内地市场商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大湾区发展为切入点,积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发挥好这双重角色将为香港经济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施政报告中还谈到,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创新科技领域的发展策略,特别是在“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和青年科技人才方面都进行了新的部署。

林郑月娥在谈到开拓市场和振兴经济计划时表示,在努力拓展内地销售市场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一带一路”首选平台和重要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将也将大力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通关便利化、支持由特区政府推行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

施政报告中还提到,由于受经济下行及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非住宅物业的售价及需求均已显著回落,政府认为,现在是撤销非住宅物业双倍从价印花税的适当时候。在现时房屋供应紧绌的情况下,住宅物业价格仍处于一般市民难以负担的水平,政府并无计划调整住宅物业的各项印花税安排。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了增加房屋与土地和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策略,提出了房屋问题的症结,以及土地供应的规划。施政报告还关注了教育、医疗、就业以及持续改善民生计划等相关话题。林郑月娥最后发表结束语,表达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林郑月娥说,“这份长达三万多字的《施政报告》立足于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结合了香港的传统优势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体现了中央对特区一如既往的支持,并承载着我带领团队为香港打拼的决心。只要我们不忘‘一国两制’的初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对香港的信心,不单以政治立场看事情,理性沟通、求同存异,就一定有能力处理好‘一国两制’在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香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我在今年7月1日特区成立23周年酒会上说了一番感性的话,我说过去一年,是我40年公务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不但承受着对我个人前所未有的攻击,也令我对香港的前景深感担忧。我十分感谢中央一直对我的信任、家人和好友的爱护以及各级同事坚定不移的支持。他们的关怀令我相信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风雨后一定会再见彩虹。未来一年,特区政府会加倍努力,严控疫情,重振经济,重整社会秩序,恢复香港的国际声誉和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让香港重新出发。”

林郑月娥在24日表示,这份报告以天蓝色作为封面,并设有附篇,内容涉及等200项新措施。但其能否顺利开展主要看香港能不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总台记者 金东 周伟琪 黄耀祖)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