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教材加46个二维码收费,错在哪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教材里加了46个二维码,还是收费的,扫一个就收3元。”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吐槽,本科生使用的《宪法学》教材中加入二维码,一些知识点需要扫码付费才能解锁。话题引发热议后,高等教育出版社予以回应。后来,童之伟对媒体表示,教材现已免费开放全部电子资源。

当下,“知识付费”大行其道,为什么教材里的二维码会引发质疑呢?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吃相难看;第二,教材本身的属性。

一本售价47.8元的教材,设置了46个收费点,每个收费点3元,总计138元,差不多是教材售价的3倍。这一个个二维码像极了“收费卡点”,不交钱就不让过。近年来,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让教材从单纯的纸质呈现形态,向动态的、交互性的数字化形态转变。这原本是好事,但内附这么多二维码,并且一次次收费,飘荡着浓重的铜臭气,让人感觉吃相太难看了。

教材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任,具有公共属性,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相比于经济效益,教材更应侧重的是社会效益。这种教材里的扫码付费形式,相当于增加的隐性消费,会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一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为付费而放弃学习这些知识点。

有人可能会说,随着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很多出版社的日子不好过,用市场的方式增加收益是可以理解的。但真的如此吗?查询一下就会发现,新闻中的《宪法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重点建设的教材,本身已经获得了教育部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它也是很多高校优先级较高的指定教材。无论从出版成本还是发行渠道上,《宪法学》都不存在太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手拿着经费支持,另一手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搞“小刀碎割”,实在太不厚道了。

出版社的日子难过可能是事实,但无论怎样难过,也不能在逐利中跑偏。开拓市场应该用合理合规的方式,假如用心不正,又怎能把教材做好?而且,普及面较广、优先级较高的教材,本身就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假如对此不闻不问,就会“带坏头”。童之伟主动发声,替学生鸣不平,值得点赞。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相关教材已免费开放全部电子资源。希望其他出版社也能引以为鉴,别把学生的钱当“唐僧肉”,只有真正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让行业越来越好,让图书市场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