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网络爆款文案,为何让人“无语”

经常使用社交平台的大家,这样的爆款文案一定没少见过:

说起爬山,就是“小小XX山,轻松拿捏”;聊起美食,就是“哭死,这个真的巨巨巨巨好吃”;网络暴力事件定要评论一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凭着“某某还是太全面了”,“全面”地夸赞了某人/某物;“星河”“月光”“揉碎了梦”等词堆砌出的句子,叫人摸不着头脑……

这些网络爆款文案中,既有名人名言,也有热梗改写,或许部分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更多是词不达意、空洞无物的情绪宣泄。

当千篇一律的网络爆款文案刷屏,我们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搜索“文案”“标题”,就会收获无数博主贴出的“爆款文案模板”。每个博主都宣称:用了这些文案,就能惊艳朋友圈、吸粉无数。而所谓的“爆款”,看上去个性无比,实则重重套路。

给情绪加buff,没逻辑硬唬人。

“种草”文案睁眼就是“家人们谁懂啊”“真的真的真的被xx惊艳到”“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这个”,再搭配上数个“!”……仿佛直播间主播在你耳边声嘶力竭地安利“买它,它好”,就是不说好在哪。出游前搜寻攻略,轻易就能在网上收获成堆的以“避雷,避大雷”开头、“体验感差、极差”为内文、“再也不来了”结尾的“避雷帖”,语焉不详、云山雾罩,让人越看越糊涂。

有人将此风格总结为:“长篇大论是可耻的,开门见山是正确的,客观严谨是无趣的,夸张对立是有效的,剖析解构是离经叛道的,谁懂啊家人们才是上正道的。”

在网络上搜索“爆款文案”得到的内容  图源:小红书截图

虚拟个“人设”,引人对号入座。

一些爆款文案被冠以“XX文学”之名,废话文学、“那咋了”文学、黛玉文学、咯噔文学等,被网友们乐此不疲地二次创作并传播。这类文案为使用者赋予了一种身份。例如,忧伤人设对应“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的“矫情文学”;无奈人设对应“一怒之下怒了一下”的“废话文学”;自由人设对应“去做风吧,去做不被定义的风”的“不被定义文学”。

这类文案常将幽默反讽隐藏其中,为网友提供自黑自嘲的模板。“鼠鼠我啊,突然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鼠鼠文学”,在无奈自嘲中包裹了几分可爱;“我感觉我的钱包不对劲,经常会有莫名其妙的消费支出……”的“不对劲文学”,通过一本正经地表达荒诞观点,帮助发泄无处排解的情绪。

图源:光明日报

名人成“嘴替”,“山寨鸡汤”泛滥。

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沈从文的“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尼采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名人名言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社交媒体上,深受文艺青年的喜爱。

然而,越来越多的引用断章取义,甚至只是贴个“名人说”的标签,把名人当成“嘴替”。比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被安给林徽因,“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成了鲁迅名言。所谓的文案“金句”,看上去语言优美、富含人生哲理,还有名人加持,实则不过是“文艺味的假鸡汤”,让人哭笑不得。

不少网络爆款文案准确地捕捉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很多网络爆款文案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传递着正能量。

但一些文案千篇一律,肤浅浮躁,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心生反感甚至抵制。

模板化、公式化,丧失个性。

苏轼曾评价弟弟苏辙“其文如其为人”。一个人的文字往往隐藏着这个人的处事方式、性格特点。最开始使用网络爆款文案的人们,用独特的文字展示个性,塑造人设。但当一种类型的文案成为爆款后,就会有很多人跟风模仿。这些模仿之作往往只是在形式上稍加变化,核心内容却大同小异,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失去阅读的兴趣。

套用相似模板的“种草帖”  图源:小红书截图

过度追求“眼球效应”,缺乏营养。

许多网络爆款文案以追求眼球效应为首要目标,运用夸张的标题、夺目的配图和煽动性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点击和关注。然而,仔细审视这些文案的内容,却常常发现其空洞无物,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有价值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带来真正的启发和收获。

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的爆款文案,初读时无比惊艳,让人恨不得列为人生至理箴言,但时隔经年,回头再看,却发现它已经成了泄气的碳酸饮料,少了刺激,只剩甜腻。

小品《如此包装》截图

套路千千万,“生命”很短暂。

爆款文案大多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即时的情绪反应,一旦热点过去或情绪消退,文案的吸引力就会大幅下降,“生命”也因此短暂,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经典永流传。

几年前还在用“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绝绝子”造句,如今“水灵灵”“破大防”才是文案“常客”,“凡尔赛文学”已跌落“顶流”,“县城文学”更受宠。前脚了解了流行文案的前因后果,并“融会贯通”,后脚就发现又有新的流行文案要学了。当你想要抛开文案模板,一时间又可能出现忘了怎么“好好说话”的尴尬。以至于有人调侃,“江山代有金句出,各领风骚几个月”。

三有人认为文案套路是当下“文字失语症”“语言匮乏”的表现。然而“语言”本身从不匮乏,“失语”的也并非文字,而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摆脱对套路的依赖。

一词一句,常“推”常“敲”。

古今中外有金句流传的作家,无一不对句子有着极致的追求。贾岛的诗句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之间便是写好句子的必经之路。

王安石反复修改终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堪称点睛之笔;海明威一生致力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汪曾祺看来,“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很难像文学名家一样为着一字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但在日常朋友圈文案里,不妨试试少用形容词做抽象化表达,多用动词、名词增强语言画面感。

“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清代诗人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套用文案模板时,我们如同用他人的口和手写自己的心,可他人又怎能精准洞察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情得人心”,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虚伪、不做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可以尝试“物—意—文”的写作过程。由看到的、经历过的人、事、物,到感受我们内心的情意、想要表达的意愿,最终落笔成文、出口成章。

以情动人,以文载道。

荆轲刺秦临行前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先生“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00后”战士陈祥榕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这些“以情动人、以文载道”的句子落在白纸上却似闪耀着金光,令人读来久久不能忘怀。磨炼这样的句子,需要把人生“炼厚”。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经验,在“择一事,终一生”中体会专注一件事的精彩,或许有一天那些闪着金光的句子就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法国作家波德莱尔说过:“我的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构建句子。”网络爆款文案写不尽人生无限精彩,而当你亲自动笔,勤奋耕耘、捡花拾草,总有一天会笔下生花,“种”出自己五彩斑斓的日常。

‍作者:亚娆 新宇

欢迎扫码关注“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