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打击“职业闭店人”,是该亮剑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依法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来了。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相关人员自虚假市场主体登记被撤销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市场主体登记。

什么是“职业闭店人”?有人或许觉得陌生,但换一种说法,你就明白了。你知道那些早教机构、健身房、美容院等“一夜跑路”的事情吗?当你去维权的时候,却发现不光老板跑了,连资产也转移了,甚至相关债务都逃避了。这背后就有“职业闭店人”的影子,他们就是帮着那些店“卷钱跑路”的人,而且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职业闭店人”,对他们恨得牙根痒痒。此次北京相关部门发布的全国首案的涉事机构,正是两家艺术培训机构。首案的重要意义,就是给其他地方处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也能起到警示作用。

不过也要看到,打击“职业闭店人”光靠警示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闭店人”背后到底是一条怎样的产业链呢?从此前报道的多起事件中可以看出,“职业闭店人”的通常套路就是,先是与商家预谋关店,让商家迅速更换法定代表人,将企业过户给“背债人”,然后不动声色,大搞优惠促销“割韭菜”,最后商家突然关店、销声匿迹……这一切操作非常“专业”,可以让商家“金蝉脱壳”,“职业闭店人”也能从中套利获利,独独坑苦了消费者。

“职业闭店人”并非不懂法律,而是专钻法律的空子,披着“合法的外衣”干坏事。他们甚至被称为“不怕打官司”的“第三人”,其活动的领域一度被称为灰色地带,这也使其愈加肆无忌惮。就算消费者起诉到法院,并且胜诉,也往往拿不到赔偿,只能自认倒霉。这已经成为一个毒瘤,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会对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造成严重侵蚀,必须彻底铲除。

打击“职业闭店人”乱象,必须对症下药,打好制度补丁,形成监管的“闭环”。比如,对从事预付费经营的企业进行备案,规范法人变更登记审批流程。在法律领域对“职业闭店人”的身份及行为性质予以明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侦破一批典型案件,对这一群体加以震慑。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和举报渠道等。无论如何,决不能任由这一帮“害群之马”为祸市场,坑害百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释放出强烈信号。要呵护消费信心,就必须对“职业闭店人”及其背后灰黑产业链“零容忍”,使其得到应有的惩处。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