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泰山之巅,泱泱齐鲁,山河壮阔。作为齐鲁文化圣地,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的先民们依山而居、对酒而歌,孕育出的无数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
如果时光是一幅长卷,那么非遗则是跃然纸上的历史再现。据统计,山东共拥有1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位居全国第二,省、市级非遗项目灿若星辰。近年来,山东充分利用丰厚的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两创”,坚持“非遗+”“+非遗”,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遗+美食,解锁舌尖上的“好品山东”。德州扒鸡,创产于1692年,曾经是宫廷皇族餐桌上的珍馐美食。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州扒鸡,仍然一如既往地经历数十道工序,让人们在软烂多汁的肉质中品味穿越百年的味觉传奇。胶东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外表精致美观,内里扎实饱满。十几道工序,配合印、捏、镶、剪、滚等技法,每一个步骤都要投入“百分百”的精心。它既是“美饽饽”,寄托着胶东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又是“巧饽饽”,处处透着胶东人的匠心与厚道。周村烧饼,被誉为“可以吃的文物”,其源于汉代,成于晚清,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周村烧饼薄如秋叶,形似满月,以“酥、香、薄、脆”为特色,入口回味无穷。百年只做一张饼,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之一,周村烧饼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与符号。此外,还有龙口粉丝、东阿阿胶、青州隆盛糕点、滨州芝麻酥糖……舌尖上的“非遗”,每一口都是齐鲁风情的真实写照。
非遗+创新,传统文化“热”起来。在山东,多地注重发挥传统技艺、游艺、传统美术等门类非遗项目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与国潮、创意等元素结合,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万物皆可飞”的潍坊,风筝也开始了“破圈”之路。与王者荣耀合作的手游皮肤,点击量破亿次;肯德基、匹克、各类网络游戏等的联名邀约,不仅让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吸引了“大流量”,也让老手艺也跟上了时代潮流。在聊城,依托阿胶制作工艺,东阿阿胶推出了阿胶奶茶跨界联名产品、“黑驴王子”火锅品牌及相关文化衍生品、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等,拓展了非遗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连接度。在青岛,平度制香以生态创新、高端精细、健康文化等元素,与城市 IP相融合,研发出品“二十四节气”香文化系列产品 ,注册“容”“和”“有时候”等主题产品;被誉为“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的即墨花边也开始走国潮风,成立研发中心,主打文创产品,让非遗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非遗+科技,传统文化“潮”起来。如今,AI、裸眼3D等新技术的加持,也给人们带来了非遗的新感受与新体验,让人们感受到非遗的潮流之美。10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此次博览会上,科技助力非遗的体验与呈现是一个亮点。在博览会上,交互体验让观众化身“济南皮影戏中人”;空间计算等技术让放纸鸢绳线的方向和高度逼真可控;动态捕捉人体动作教人打太极。此外,通过现场传技、互动体验等形式,济南泥塑兔子王、淄博陶琉、潍坊核雕等山东非遗项目也纷纷“圈粉”。 在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在VR虚拟现实技术的加持下,数字博物馆的功能得以初步实现,将博物馆视听体验带到一个新高度。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多元的场景空间让非遗展示移步换景、情景交融,展现出了非遗当代价值和发展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非遗+乡村振兴,绘就“希望的田野”。山东依托对丰厚资源的深度挖潜,将非遗与乡村文化、旅游等适度融合,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潍坊市临朐县提出构建非遗三级联动大格局,县级层面打造“非遗古韵”“沂风朐韵”两大非遗聚集区,镇级层面启用临朐县非遗小镇研学基地,村级层面打造20余条特色文化街,推动手绘年画、红丝砚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项目有序保护、传承和利用,形成联农、带农、富农发展新引擎,带动相关从业人员实现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青岛通过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持续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非遗的生命力,一定是绽放在时代的河流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山东非遗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更多以非遗文化为底色的“山东好品”打上了时代的DNA,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彰显出山东文化的软实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逸群)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