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特别的维度。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峰介绍,近年来,青岛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门类日益完整健全,传承人梯队建设也逐步完善规范,“非遗在社区”工作更是形成全国品牌。同时,通过打造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举办“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不断推动非遗与产业有机融合,实现“非遗技艺”向“非遗效益”转变。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峰在协商中发言。
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洪娟认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让非遗与时代同行。青岛要加大非遗的宣传推广力度,用好“非遗在社区”平台,走到市民身边介绍非遗、宣传非遗、推广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一方面,要不断增加社区数量,吸纳更多的社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另一方面,要将社区打造成传播非遗知识、收集非遗信息的平台,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赵洪娟在协商中发言。
“非遗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各种历史悠久的技艺极大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目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经常能在不经意间实现不同文化的底层沟通。”赵洪娟建议青岛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并加强技术、法律、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高校等参与国际传播,增强非遗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
题材广泛、内容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遗崂山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青岛地域广阔,西海岸、胶州、平度、莱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着众多民间故事。有关部门可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民间文学采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丰富青岛非遗。”赵洪娟说。
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定中心专家组成员鲁汉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外地城市正在积极利用虚拟现实、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他建议青岛对既有的非遗展馆进行技术升级,并在景点、商圈等人流密集区域布局沉浸式非遗体验馆,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青岛非遗。同时,利用短视频传播非遗,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定中心专家组成员鲁汉 在协商中发言。
“我经常在网上发布非遗短视频,其中一些考据类短视频最受网友欢迎。制作这类短视频时需要查阅多种资料,但有些资料找不到,有些资料虽知道在哪里,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查询。希望相关部门为非遗研究开辟绿色通道,让研究者能够及时、便捷地查询相关资料,更好地传播非遗知识。”鲁汉说。
“说起非遗,很多人脑海中会呈现出农村大集的场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各种新奇的民间手艺、充满诱惑力的手工艺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非遗和大集是最佳拍档。”城阳区政协常委、青岛鑫复盛周钦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大明认为,青岛应利用好大型展会和节庆活动传播、推广非遗。
城阳区政协常委、青岛鑫复盛周钦公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大明在协商中发言。
2022年以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连续举办三届“青岛手造节”,助力青岛非遗保护传承。在协商活动现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智慧同城副总编辑张倩介绍,通过展览、市集等活动,“青岛手造节”让非遗走到大众身边。在线下,举办了上合手造精品展,展出1500多件非遗手造产品,为中外非遗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在线上,打造“青岛手造街”电商平台、“山东手造·青岛有礼”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和AI手造美育平台,从不同维度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和产业化发展。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智慧同城副总编辑张倩接受记者采访。
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潘峰表示,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推动非遗与新媒体传播、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的跨界合作与文化品牌打造,不断提升青岛非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强非遗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传播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