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云世纪聚焦无人机应用蓝海,打造未来空中“高德”和无人机“滴滴”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27日08版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无人机:制造只是“冰山一角”

青岛云世纪聚焦无人机应用这片蓝海,打造未来的空中“高德”和无人机“滴滴”

尽管中国无人机制造在全球范围领跑,大疆、零度、亿航等赫赫有名,但要找出一个无人机运营服务的头部企业却很难。从国内各大城市产业聚集来看,也多以航空布局驱动和科研资源驱动,鲜少以服务市场驱动。

这或许是李克强总理今年6月考察海尔时,在云世纪的“任我飞”无人机平台前驻足停留的原因。“我们是在场展示的海尔外部孵化项目。”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兰玉栋回忆,“总理特别关心两点,一是我是转业军人创业,二是我专注无人机的管理和应用。”

在兰玉栋看来,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行业背景——无人机已成为农业植保、森林防护、物流快递、巡检应用、地理测绘等行业市场的新宠,而此次疫情更加快了无人机在城市巡查、应急救援、消杀作业等场景中的应用。

他有两大目标,打造全球领先的低空飞行器空中导航服务平台和无人机数据处理交易平台,“前者相当于空中的‘高德’,后者是无人机领域的‘滴滴’。”

首批推出无人机云系统

无人机制造早已是厮杀激烈的红海。仅深圳一地就有超过360家无人机企业,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的70%,工业级无人机占国内市场的60%,其中大疆又一骑绝尘。与此同时,仅农业植保、森林防护、物流快递、巡检应用的无人机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就达千亿元以上,巨大市场促使无人机的研制生产与运营逐步分离,专业化无人机运营公司将成为无人机应用的主力军。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从海军航空兵某部转业、有多年空管工作经验的兰玉栋,在创业之初就瞄准了无人机商业化运营,并把重点放在了空域数字化,解决无人机监管的痛点。

当前,为了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防止空中相撞,无人机离地要提前向相关部门报批自己的飞行时间、航行路线。根据《2019中国民用无人机发展报告》,国内实名登记的无人机达39.2万架,而未经登记的无人机数量可能更多。如此巨量的无人机上天,靠传统的管制方式并不现实,只能依托数字化的空域管理。

“你可能想象不到,许多地方向空管提交无人机飞行计划,采用的还是纸质材料传真和打电话的方式。”云世纪运营总监孙明权介绍。

2016年,云世纪成为国内首批获得中国民航局飞标司全国范围运营许可的无人机云运营公司,其U-Care无人机综合监管云系统完成与民航空管系统的信息数据对接,在国内首次实现无人机飞行动态信息直接传输至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从2017年开始由山东半岛区域的空管部门试用至今。

在U-Care系统大屏幕上,孙明权展示了密密麻麻的一些标记,包括正在飞行的无人机坐标、轨迹、气象以及周边民航飞机航线等信息。无人机运营商只需线上提交飞行计划,然后空管部门根据该系统上报无人机飞行计划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批。

可以想象未来繁忙的空域,无人机之间要相互避让,还不能干扰有人飞机的运行,这样一套空域数字化系统必不可少。谁占据了先机,谁就是未来的空中“高德”。

计划3年内申报IPO

虽然自身不制造无人机,但作为飞行服务与管理平台,云世纪与大疆、极飞、一飞、零度等行业主要企业都达成战略合作,这也为其开展各领域无人机数据服务奠定基础。云世纪还与联通在5G行业应用上达成战略合作,成立“5G无人机行业应用联合实验室”,共同开拓无人机在环保、地产、安防等行业的应用。

“前期聚焦无人机空管,慢慢切入无人机行业应用,这是我们在行业中摸索出的商业模式。”兰玉栋表示,“像青岛的环保监测、林业调查,用的几乎都是我们的无人机系统。”

很少被提及的是,主流地产公司已经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无人机数据服务,依靠无人机全周期环绕拍摄,获取实时数据,大大提高项目的成本管控能力和工程建造效率。以全国近两年38.5万个在建和拟建规模以上工地项目计算,这一细分市场规模就在80亿元到180亿元之间。

基于此,云世纪重点打造了以建筑测绘勘察、安全管理等为主的“任我飞”地产无人机应用服务平台。用户可选择自行购买无人机,无需聘请专业飞手和数据处理人员,由“任我飞”平台自动进行飞行作业、数据处理和空域申请服务。换句话说,用户即便是零飞行经验,也能一分钟掌握无人机飞行。

目前,云世纪已为融海青岛国际院士产业核心区项目、清华青岛研究院项目、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项目、龙湖地产项目等提供了无人机数据服务。仅“任我飞”一项业务去年就贡献了逾1000万元营收,占云世纪全年营收的四分之一。

行业应用的快速突破也使云世纪获得资本的青睐。成立6年,云世纪已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超过2亿元。其中首轮融资方为青岛融实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第二轮融资由青岛海创汇能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领投,北京干城沣鑫科技有限公司跟投。

据兰玉栋介绍,海创汇的赋能大大加速了企业成长,今年正在与多个投资方洽谈后续一轮的融资,未来计划3年内申报IPO。

产业破局在于应用场景

专注于无人机应用而非制造,兰玉栋还有一个理由:产业配套是无人机制造的关键,但青岛并不占优势。

从“无人机之都”深圳来看,全球80%的模型产品产自深圳,航模业的发展为无人机奠定了基础。同时,无人机所需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关键配件及材料,深圳均已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更为关键的是,无人机的芯片、传感器、电机、摄像头等核心硬件,与深圳完备的智能手机产业链通用。

“一架无人机需要2000个到3000个配件,均可从深圳当地采购。生产一个无人机制造模具,欧美可能需要3个月,而深圳只需2—3天。”兰玉栋说。

尽管青岛也拥有欧森、中科方舟等少数无人机制造明星企业,但并未形成一定规模,部分产业链条环节甚至缺失。但与深圳相比,青岛又有更强的通用航空优势和北方巨大的无人机应用市场。这样的产业格局也决定了青岛发展无人机,必须在航空运营和应用场景实现换道超车。

在城阳区的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项目中,兰玉栋正在把他的想法付诸现实。这个计划投资15亿元、占地78亩的2020年青岛市重点项目,以“无人机应用服务”为核心,建设集国际交流、行业应用、产业孵化和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无人机“产学研销用”综合基地,打造“深圳造,青岛飞”的青岛市无人机应用城市名片。

依托这些资源,未来产业园可以集聚无人机应用人才,提供场地、融资、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等,为青岛培育“无人机+行业场景”的产业生态。

“我们正在与大疆、极飞、一飞、上海拓攻等业内企业合作,探索无人机在环保监察、城市管理、巡检巡线、地产建筑、物流快递、外卖配送等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兰玉栋向记者描述了未来的应用场景:“无人机10年到15年内就可能遍布天空,网购是无人机送来,路况是无人机实时传输……你生活的一切都将和无人机息息相关。”(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