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灯”下的光影人生
莱西手艺人许成东自学葫芦镂空雕刻技艺 方寸之间传承千年传统文化
人物名片
葫芦谐音“福禄”,因多籽而被赋予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葫芦雕刻技艺在我国传承千载,经过不断发展创新,衍生出众多流派与风格,镂空雕刻葫芦灯便是其中极具特色与挑战性的一种。莱西市民许成东自学葫芦镂空雕刻技艺,创作出精妙绝伦的葫芦灯。两年来,他凭一双巧手、一把刻刀,将平平无奇的葫芦玩出了“花”。昨日,青岛早报记者聆听许成东讲述如何练就精湛的葫芦镂空雕刻技艺,在指尖延续千年文化脉络的故事。
对话
将传统雕刻工艺和家乡文化结合
记者:你是如何学会制作葫芦灯的?
许成东:手工雕刻葫芦,在网上看别人的视频,很多重要的方法根本学不到,全靠自己悟,这个过程中我走了很多弯路。就拿买工具来说,很多刀具买回来不趁手,白白浪费钱,时间长了,要自己慢慢悟,如何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记者:制作葫芦灯最关键的是什么?
许成东: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上光处理。打磨时,要使用不同目数的砂纸,从粗到细,一遍又一遍地摩挲葫芦的表面,使它变得光滑如镜。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十足的耐心。
记者:接下来都有哪些打算?
许成东:首先还要不断练习,努力提高雕刻技艺,目前正在构思雕刻带有家乡特色的葫芦灯作品,如莱西水产三件套等,将传统葫芦雕刻工艺和家乡文化完美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莱西,认识莱西。
自学练就葫芦雕刻技艺
36岁的许成东,外表透着北方汉子的粗犷与豪迈,内心深处却满溢着文化青年的热忱与执着。在他家中仅两平方米的狭小“工作间”,各类葫芦灯琳琅满目,皆出自他的匠心巧手。这些葫芦灯,在他的精雕细琢之下,雕纹精美,画饰细腻,细微的纹理与笔触,无声地诉说着岁月长河中沉淀的故事,彰显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许成东雕刻的葫芦灯。
“我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许成东向记者袒露着心声,两年前的一次不期而遇,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向。当偶然间目睹葫芦经镂空处理后,透光而现的奇妙光影造型时,许成东被深深地吸引。自此,他踏上了自学葫芦灯制作技艺的漫漫征途,一头扎进葫芦镂空雕刻的世界,如痴如醉,难以自拔。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福禄’的象征,承载着千年的祥瑞与祈愿,相信它一定能在现代艺术的天地里,绽放更绚烂的华彩。”许成东信心满满地说,“这个葫芦雕刻的是一个龙的图案,首先需要根据葫芦的天然形态精心构思图案,每一处镂空设计、每一道线条走向,都要在脑海中反复权衡、思量,务求尽善尽美。”许成东手持一个葫芦,向记者悉心介绍,言至兴头处,他操刀在葫芦上演示起来。
刹那间,一场镂空雕刻的艺术盛宴悄然展开,只见小小的葫芦表面,仿佛被神奇的魔力点化,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渐次浮现,跃然眼前。葫芦上镂刻呈现出的龙形,张牙舞爪,鳞甲分明,活灵活现;莲花盛开,花瓣舒展自如,姿态婀娜多姿,似有暗香浮动,沁人心脾;鲤鱼摆尾,身姿矫健有力,仿佛正鼓足全力,奋力跃过龙门……
葫芦灯
许成东手中的刻刀仿若神来之笔,在葫芦的青皮上镌刻着梦想的蓝图。经他之手雕刻后,葫芦表面线条灵动飘逸,在光影的交织中镂空花纹跳跃闪烁,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生动。接着,许成东点亮手中的葫芦灯,光影在镂空的图案中穿梭,葫芦灯便有了生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许成东满意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不禁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历程。
方寸之间呈现大千世界
两年间,许成东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与精湛的镂空雕刻技艺,用葫芦雕琢出一个个细腻入微、仿若蕴含着大千世界的精美作品。然而,他在葫芦灯雕刻领域的成长之路,布满了荆棘与坎坷,从最初对葫芦雕刻的懵懂摸索,到后来技艺渐精,每一刀都镌刻着他的艰辛与执着,每一个作品都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见证。
身为葫芦雕刻技艺的“门外汉”,许成东在起步之初便遭遇了重重困境。仅选材一项,就成为他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葫芦的质地、形状与纹理各具千秋,要从纷繁复杂的葫芦堆中挑选出既适合雕刻又能完美呈现预期效果的葫芦,无疑需要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深厚的经验积累。
由于初涉此道,缺乏经验,许成东往往需在众多葫芦中苦苦寻觅,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方能觅得令自己满意的葫芦。待购置归家,后续的“加工”环节亦不轻松。“雕刻前先从底下抠开,把里面的种子等掏出来,用钢丝刷刷干净,然后搭配图案,刻好以后放入小灯再把底部粘上。”许成东向记者娓娓道来,清洗的过程不仅繁琐,还需格外小心谨慎,稍有差池便可能影响葫芦的整体品质与后续雕刻效果。
在设计构思阶段,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理念融合于方寸之间,怎样精妙地布局图案,使灯光映照出最为动人、最具艺术感染力的光影效果,这些难题反复萦绕在他的心头。灵感缺失时的焦虑不安,设计方案一次次被推翻重建的沮丧,如同汹涌的波涛,不断冲击着他的信心防线,甚至一度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进入雕刻实操的关键环节,更是困难重重。葫芦表皮坚硬如铁,稍有不慎,刀具便会偏离预定的轨迹,致使精心构思的图案受损,功败垂成。在雕刻精细之处,如龙须的纤毫细节、花瓣的纹理脉络时,所需的不仅是精湛的手上功夫,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与耐力。长时间的连续雕刻,让他的手指饱受酸痛麻木的折磨。并且,雕刻过程一旦出现失误,几乎难以进行有效的补救,此前倾注的无数心血便可能付诸东流。
然而,许成东骨子里那股倔强不屈的劲儿在此时尽显无遗。面对重重困难,他选择迎难而上,在雕刻技巧的探索之路上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与葫芦雕刻相关的图片,如拼图般一点一点仔细揣摩,“慢工出细活,有时候一个大葫芦光雕刻就需要一整天。虽然很累,但雕刻完了以后感觉很有成就感。”在他眼中,每一个葫芦都如同自己的宝贝,珍贵无比,值得倾注全部心血。
提高技艺传承家乡文化
随着一件件精美的葫芦灯在他手中完成,许成东凭借其精湛的葫芦雕刻技艺崭露头角。然而,他深知,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广阔的舞台,需要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莱西市人民广场,不定期在此“摆摊设点”。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些令人赞叹的葫芦灯,更有独具创意的葫芦小挂件、手把件等雕刻品,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功掀起了一股“葫芦热潮”。
过往行人纷纷被作品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匆忙的脚步,沉浸于葫芦雕刻作品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许成东内心感慨万千。他坦言:“火了以后,说实话挺激动的,感觉自己做的东西终于有人认可了。”
“国外有南瓜灯,中国有葫芦灯。”许成东常引以为豪。通过巧妙的镂空雕刻技艺,原本普通的葫芦摇身一变,成为既具备观赏价值,又不失实用功能的葫芦灯。“特别是在夜晚,摆在家里会非常漂亮、温馨,有意境。”许成东说。
回顾自己走上葫芦雕刻之路后的种种变化,许成东感触最深的便是性格的磨砺。曾经的他,性格略显暴躁。然而,在与葫芦相伴的漫长时光里,在一刀一刻的精心雕琢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沉淀内心,性格逐渐变得沉稳、内敛。
许成东告诉记者,他的本职工作是数控车床机加工,随着葫芦灯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雕刻制作当中。在他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不仅是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中华传统葫芦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