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激励与容错!青岛国资要有“大动作”
©原创
11月29日,青岛市市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召开,通报了《青岛市国资委关于深入推动市直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8)》起草情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青岛的国资国企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在全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科技强市战略部署中走在前、作表率。《行动计划》明确了五个目标、七项重点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将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赋能,进一步强化市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体系化系统化提升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水平。
生产力变革涌动
从阶段数据中观“形”察“势”,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之潮,正在青岛国资国企澎湃涌动。发挥预算保障作用,青岛市将研发投入资金纳入年初企业预算,刚性保障研发投入增幅不低于营业收入增幅。青岛发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引导作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专项列支科技创新资金,支持集成电路、养殖工船、高端化工等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年前10个月,市直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6%。完善激励体系建设,市国资委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在青岛,科研人员分红不受工资总额限制、科研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系列激励政策已经落地,提高了国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部分重点企业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促进产学研合作,青岛组织市直企业走进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专题调研,深化双方合作,去年全年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达197项。青岛国资围绕科技创新攻关等“国之所需”,扮演了“领投人”的角色。目前市直企业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资33亿元,支持思锐智能、以萨科技等6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是企业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所在。以市直企业为代表的青岛国企,正不断推进技术迭代和应用,以实打实的技术创新、生产实践彰显创新主体地位。青啤集团依托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技术进步,在菌种研究、风味调控、低碳酿造和产品创新等方面持续深耕,行业唯一且第四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青啤投资6亿元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中心,近期将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酿酒领域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当前,数字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加快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澳柯玛集团实施“互联网+全冷链”战略,推动全产业链数实融合,对内打通研、产、采、销、服全流程数字化,形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营模式,供应链业务整体提效30%,流程效率提升50%以上。
于国企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所需,也是生存所需,要以科技创新的突破,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价值。城发集团在重庆路快速路建设中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压缩工期近6个月,该案例荣获全国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特等奖。华通集团强化自主创新,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域上不断突破,完成7省16地市38家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地铁集团在青岛地铁6号线建成全国首条自主运行系统智慧车站,故障率降低15%年节约成本超8700万元。科技创新还需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支持。在这方面作表率,青岛国企国资当仁不让。海发集团建设5G高新视频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12项关键技术攻关,32项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国实集团联合海大等30余家单位组建海洋物联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加快培育“海洋物联网”科技领军链主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城投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首期引进半导体装备制造领域头部企业,储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6家;海发集团投资16.4亿元建设海创中心,引进京东方(青岛)创新中心、国星宇航卫星智造中心等产业项目,助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当前,青岛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有顽疾亟待打破。比如,研发投入强度不高、高层次人才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偏低等。找准堵点难点卡点,才能找准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点着力点,从而体系化系统化提升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水平,释放最大潜力优势。在这一背景下,《行动计划》明确,到2028年,市直企业要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在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28年,重点制造类市直企业研发强度力争达到全国同行业优秀水平;争取在研发平台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力争超过60家;争取在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培育引进上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2028年占比超过10%;争取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取得明显成效,打造1-2家科技创新联合体示范样板,培育储备10家以上科技创新联合体;争取在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00家。由此派生出的七项重点任务聚焦,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壮大科研人才队伍、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在四项保障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强激励和容错机制建设——对市直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设置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完善建立目标引领、数据监测、考核评价的闭环工作机制。市直企业要按规定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细化科技创新容错的情形和条件,形成清单,鼓励科技人才大胆创新。让国企科技创新“放心闯”,减轻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包袱轻装上阵,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青岛国资国企将接续加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