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民”活动启动,这些部门的工作亮点来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6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政府办公厅了解到,2024年市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即“三民”活动)已经启动。即日起,将陆续刊登各部门亮点工作。

市发展改革委聚焦民生需求、供需对接、绿色转型持续加力

配套出台9个领域补贴实施细则

参与“两新”国标制修订116项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部署,发挥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家电制造大市等优势,聚焦民生需求、供需对接、绿色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聚焦民生需求,释放投资消费潜能

“专班+宣传”协同联动。成立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28个部门为成员的“两新”工作专班,建立日调度、周报告、月总结机制,统筹推进政策制定、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印发《青岛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青岛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9个领域补贴实施细则。

“安全+民生”同步发力。聚焦低碳安全,创新投融资方式,推进537辆新能源公交车和1272套动力电池更新,加快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完成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150余公里,年内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将惠及约1.79万户。

“政策+消费”双轮并进。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出“政府+工厂+门店”家电优惠补贴叠加活动,创新“品牌企业带动小微企业一体化供销”模式。家电以旧换新核销补贴券约126万张,汽车以旧换新申领约6.2万份,拉动消费140亿元。

聚焦供需对接,以“两新”促产业升级

助力产业转型。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约5.5亿元,支持工业领域、用能设备、回收循环利用等27个项目建设。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获国家技改资金3亿元,支持20个试点项目开展设备更新、转型升级,每年滚动推进500个重点技改项目。

加大产品供给。梳理推荐248项创新产品,入选山东省优质设备供给、首台(套)技术装备等推广目录。分领域、分批次遴选优质装备产品,发布涵盖机器人、工业母机等195项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目录,以优质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标准牵引。建立完善标准奖励制度,对符合条件的62个标准化项目进行奖励。开展标准提升牵引“两新”需求对接活动,引导企业加快绿色低碳、产品技术、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参与“两新”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116项。

聚焦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再生”绿色循环利用体系,海尔建成家电行业首个绿色再循环互联工厂,创新冰箱智能拆解等10余项全球领先技术,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海尔废旧家电拆解实现三位数增长。

平台创新赋能。搭建设备更新循环利用交易平台,设置工业、农业等7个板块,与全国50余家交易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覆盖28个地区的投资人信息库,对设备更新循环利用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全流程线上交易。

加大财税支持。梳理环保设备智能化改造、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业务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清单,精准推送纳税人2.6万户次。扩围推广“支付即开票”反向开票新模式,破解再生资源回收发票管理难题,率先试点“乐企数电票”贯通使用新业态,数电票覆盖率达99.5%,实现涉税无纸化、用户零跑腿。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瞄准急难愁盼再发力

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

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65万个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人社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全市中心工作,瞄准群众急难愁盼,扎实做好促发展、保民生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

全市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落实,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新增就业保持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5万人,总量全省第一,实现失业再就业11.2万人,同比增长10.1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结存数量创历史新低;全市扶持创业3.56万人,带动就业6.14万人,分别同比增长2.07%、15.3%。二是重点群体就业总体平稳。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基层就业“筑基行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服务率保持100%,帮助有需求青年群体尽早实现就业。建立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困难就业群体“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65万个,累计兜底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2.08万人。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全市布局建设“零工之家”20家,举办“春风行动”“城暖农民工”等各类招聘活动1000余场,发布岗位需求43万个。三是“家门口”就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打造“就享家”乐业服务站307个,组织“提技能就好业”社区公益课、技能夜校等200余场,累计培训1万人次,建设创业型特色街区59个,全天候就地就近提供创业服务。四是企业用工保障有力有效。开展先进制造业就业支撑行动,实施人社系统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8条举措,出台新一轮支持家政服务业发展促就业措施,发布全国首个《人社政企直连服务规范》,开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助企护航”行动,对1955家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用工保障服务。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政策,为29.9万家企业减负9.6亿元;为3.73万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和一次性扩岗补助2.85亿元,稳定岗位92.9万个。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

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60.6万人、291.4万人、343.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29万人、5.45万人、9.26万人。一是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实施企业年金扩面、人才年金全省试点和个人养老金全国试点,完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其中,全市建立年金的企业近3000家,基金规模100亿元,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达到184万,超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的40%,共有1678家企业、17.02万人参加补充工伤保险。我市入选首批全国工伤康复重点联系城市,为全省唯一。二是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及时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工伤保险三项定期待遇,按时、足额为全市114万名企业退休职工、112万名城乡居民待遇领取人员发放社保待遇,伤病残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达到1.2万人次。三是经办服务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全民参保·福暖万家”行动,常态化开展“身边一件事”服务活动,为企业群众帮办代办906项。进一步丰富扩大社保卡场景应用,全市实体卡持卡人数1000.96万人、发放电子社保卡699.27万张,分别覆盖常住人口96.78%、67.61%。

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

今年以来,全市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获评“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2024年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一是青年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推进实施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新一轮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金种子”人才培养经费等政策。高质量举办第二十四届“蓝洽会”、第十一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活动,组织“青雁归巢”暑期系列活动205场,赴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70余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引进集聚首次来青青年人才17.05万人,创历年新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博士后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博士后平台扩容行动,加快培养吸引博士后青年人才,全市博士后平台数量、招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持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集成电路专业职称评审。三是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实施新一轮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目前国家级、省级技能领军人才804名,位居全省第一。组织开展第十七届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选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健全完善新时代职业技能“新八级工”制度,新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37家,完成技能等级认定3.9万人次。同时,实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九大行动、“人力资源+专精特新”陪跑服务行动,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达到255.5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3个百分点。

全市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劳动用工指导服务。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行动、劳动关系协调员能力提升两大行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夯实和谐劳动关系基础。二是促进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建立“三期”女职工劳动争议“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速裁机制,在全省首创“仲裁+工会”案前调解模式,四成以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三是加大欠薪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压茬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春雷行动”“铁拳行动”,“点对点”通报重点欠薪企业18家,将114家企业挂“红黄”牌进行重点监管,向社会公布4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同比增幅连续8个月实现持续下降。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焕新服务行动

推进重点技改项目512个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焕新服务行动,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青岛样板”。今年以来,滚动推进重点技改项目512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上拉全市投资1.2个百分点。青岛市入选国家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为企业争取3亿元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聚焦高端化迈进,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含新量”

一是聚力设备更新提速。坚持把设备更新作为新型技术改造的重要抓手,打造“一平台”(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监管平台)、“一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一体系”(服务商诊断咨询服务体系),提升设备更新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普惠性技改设备投资奖补政策,近两年财政支持一直保持8亿元以上,受奖补企业销售额、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5%、14.2%。

二是聚力技术革新提质。坚持以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创新,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走创新发展之路。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9家,均居同类城市前列。海尔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车四方股份发布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中海油青岛基地建成交付“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

三是聚力模式创新提效。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产品+服务”“制造+服务”业态模式,促进“产学研用”资源整合,完善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持续放大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效应。累计培育“海克斯康从‘单纯设备、系统供应商’到‘与用户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型”等26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聚焦智能化改造,以数实融合提升产业“含智量”

一是突出平台赋能。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错位发展,创新“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应用模式,以平台赋能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培育包括2个“双跨”平台在内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4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卡奥斯连续六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榜首,荣获山东省科学进步奖特等奖。

二是突出场景牵引。依托自主开发的全国首个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精准提供场景供需对接等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家电行业“一图四清单”场景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带动1000多家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新增全球“灯塔工厂”2家、累计入选全球“灯塔工厂”6家和可持续“灯塔工厂”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入选全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三是突出基建支撑。推动数字新基建扩容提质,为新型技改夯实支撑。获批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高水平建设Handle标识解析全球根节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移动网络质量专项评测成绩位列全国首位。统筹布局20多个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启动中国算力平台全国首个城市节点,上线全市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

聚焦绿色化转型,以节能降碳提升产业“含绿量”

一是聚焦产业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围绕轻量化、低碳化、循环化,提升企业绿色设计创新开发能力和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新增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园区40家,入选国家工业节能、节水技术装备12项。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65家。

二是聚焦效能端,推广清洁生产方式。持续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实施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强化资源耦合、产业协同,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循环利用。赛轮集团等4家企业获评山东省能效、水效“领跑者”,青岛啤酒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能效、水效“领跑者”,其中,海湾化学能效连续三年居全国氯碱行业首位。

三是聚焦政策端,强化支撑保障措施。强化鼓励引导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导向,开展绿色低碳惠企服务,青岛啤酒入选国家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平度经济开发区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完成9309家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通过差别化政策引导企业向“效益好、贡献大、占地少、能耗低”的方向发展。

市供销社高质量推进“供销促共富”工作,预计全年供销系统销售总额超过220亿元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青岛市人民政府《推动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为契机,持续深化综合改革,高质量推进“供销促共富”工作,在去年获得全国总社、省社综合业绩考核双“一等奖”基础上,各项工作又取得新成效。预计全系统销售总额221.7亿元、同比增长5 %,利润总额1.26亿元、同比增长5.2%。

当好农业生产“田保姆”,推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

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坚持不渝的方向。

从2023年承担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任务以来,通过实施耕、种、管、收全程土地托管服务,开展标准化生产,带动更多小农户使用新型农机作业、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广 “小田并大田”、“减垄增地”等新模式,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快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拓展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全链条服务,投资建设一批粮食烘干设备设施,每日可烘干小麦300吨、玉米180吨以上,促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024年,积极向上争取,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000万元,在莱西市、西海岸新区开展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农业全程托管服务面积20万亩,服务230余个村庄、1.6万户农户,补助资金、试点面积均较上年翻倍。随着新型服务体系的打造,服务辐射能力正不断增强,全年预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330万亩次,农业社会化服务“青岛经验”在全国供销系统内推广。

筑牢农资保供“压舱石”,保障粮食增收“基本盘”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市供销社始终把农资稳价保供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抢抓关键农时,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和需求预测,及时组织调运,确保农资不断档、不脱销。

为聚集整合系统优势资源,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制定《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供销社市级农资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平度、莱西等农业大市布局设点,逐步完善农资保供“一张网”、农资经营“一盘棋”的新格局。目前5个涉农区市社均成立农资集配中心,布设乡镇农资经营网点25个、村级农资网点76个,初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配送中心为枢纽、镇村基层网点为终端的跨区域、跨层级农资经营网络,进一步发挥农资流通主力军作用。全年预计销售农资9万吨,农资销售20年“零投诉”,牢固树立“供销农资、放心农资”品牌形象。

积极探索挖掘农资经营服务内涵,加快推进农资企业转型,拓展测土配方、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土壤改良与修复等业务领域,深入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为农民提供精准施肥用药技术指导服务,推进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融合发展。在即墨区、西海岸新区建设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站,西海岸、即墨、胶州等区市社所属农资公司积极参与政府补贴项目,实施“一喷三防”服务面积20余万亩。同时,针对青岛本地土壤成分和种植特点,该社与上游生产企业合作,打造“青供”自有农资品牌,一批质优价廉的产品在我市及周边地区推广使用,累计销售3000余吨,受到农户的认可和欢迎。

拓展城乡居民“生活圈”,畅通要素流动“双车道”

“供销网点多,服务一条龙。快递送到村,农货卖进城。”农民口中的这句顺口溜,是市供销社流通网络建设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市供销社响应市政府号召,积极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青铁商业公司合作,打造“地铁口的菜市场”,增强便民惠民保障能力,位于地铁2号线海信桥站的首家主城区供销社生鲜超市正式开业,近期计划再开设5至7家供销社生鲜超市。在县域加快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系统已经建成县域集配中心8处、乡镇综合服务站25处、村级综合服务社99处,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省级区域性粮食保障基地和位于城阳区的青岛供销重要农产品应急保障基地项目顺利推进,沟通城乡的县域商业流通体系初具规模。

作为助力“三农”高效发展的服务主体、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重要力量,市供销社创新发展网上商城、社区团购、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网上供销合作社”,让供销社这棵“老树”萌发“新芽”。积极助力“消费促进年”,开展供销市集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等“六进”活动170余次;组织农产品采摘、智慧农技装备展示、线上直播溯源等“农民丰收节”活动10余场;供销小栈亮相啤酒节等大型展会,供销花店、供销洗衣店、供销农场等新生业态蓬勃发展;“青供”“胶供”“即供”“青平供”等供销自有品牌多点开花、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农产品销售额86.9亿元、同比增长12%。

同时,立足群众生活需求,推动各类网点功能联动、业务融合,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积极参与市办实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建成运营西海岸新区区域快递集配分拣中心,日分拣量6万余件,助推快递下乡进村;依托农产品农贸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冷链仓储设施,畅通从产地直达消费终端的农产品上行渠道;利用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购销加工、快递收取、金融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业务,发挥网络最大效能,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擦亮社有企业“金招牌”,延伸乡村振兴“产业链”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为供销合作社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市供销社全面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坚持为农服务主责主业,将巩固流通服务优势、提升为农服务本领作为社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市社和区市社参控股企业分别达到15家、106家,全系统社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61亿元。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挥供销社系统渠道、品牌和信誉优势,积极拓展电商物流、石油能源、职业教育、康养助餐、再生资源等多元化服务。系统内两家大型连锁商超青岛永旺商业有限公司、青岛利客来集团积极参与家电以旧换新行动,销售并回收各类家电万余台,销售额3500多万元。西海岸新区供销社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数智颐养”新路径,通过“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提供以助餐、助医、助浴等“六助”为基础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惠及社区居民334万人次。城阳区供销社打造“阳光供应链”生鲜配送区域标杆品牌,不断探索商业发展新模式。

打造基层组织“桥头堡”,拓宽服务群众“快速路”

为农服务中心销售化肥、农药,满足群众农资需求;农机开进田间地头,提供耕种、收割服务;供销超市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走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基层供销社各项业务风生水起。

这是市供销社今年重点打造的省级示范基层社,也是把基层社办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的一个“样板间”。

近年来,市供销社一直大力实施基层社质量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对基层社实施分类改造。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平度市等地基层社积极收购当地特色农产品,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即墨区供销社在鳌山卫镇、龙泉街道创建新型基层社,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打造“供销人家”民宿品牌,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据悉,市供销社将以示范基层社建设为抓手,锻长板、补短板、提质量,统筹推进各项业务开展。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千县千社”示范基层社19家,基本实现示范基层社涉农区(市)全覆盖,全市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农服务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