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高手青岛“过招”,他们这样“驾驭”人工智能!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时代”。
从智能制造的高效生产,到智慧家居的便捷舒适,再到无人驾驶的宏伟蓝图,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正以其强大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对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2024年中国企业智能化发展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高达91.3%的受访企业面临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亚马逊云科技发布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愿意为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提供平均高出33%的薪资。
12月5日,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青岛拉开帷幕。
图片
作为我国首次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举办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它初步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如何“驾驭”人工智能?

01



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技能人才?
为了让全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202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了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这也是我国首次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领域举办的一类职业技能大赛。
细数三届赛事的设置,每一次都会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不断“上新”:
首届大赛共三个赛项,分别是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智能传感器技术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第二届赛事在新增了人工智能训练师(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今年的赛项又调整至5项: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S为数字职业标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训练师S、无人机装调检修工。
图片
谈及三届以来赛项设置的变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文宏表示,更多源于“产业发展愈发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更新,行业赛道逐渐细分,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当然,这种赛项设置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门类上,更体现在每一个赛项的技术路径要求上。
以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为例,首届大赛以植保无人机为考核主体,要求无人机实现颜色识别。而第二届大赛时,该赛项的技术要求,从基本的“颜色识别”升级为“二维码识别”,今年第三届赛事要求又在“二维码识别”上再上难度——新增加了一些空中移动干扰,同时还需要实现“人脸识别”。
没训练过的人工智能像小孩,“人工智能训练师”就是教人工智能变得聪明的“老师”。
伴随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训练师成为“热门”职业。今年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的技术点集中在模型搭建、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和检测、效能分析等领域,对参赛选手对数据的处理和对算法模型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

02



如何“驾驭”人工智能?

比起前两届赛事,今年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赛道更细。以此前大赛的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智能传感器应用技术)赛项为例,今年该赛项细化为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两项。
赛项更“细”意味着难度系数也更高。
“上一届参赛时,赛题是完成一个充电宝组装的流水线,其中会应用到视觉传感器,技术会有交叉,但今年被细分为两个赛道,意味着每一个技术点考察将更细致、也更难。”
在第二届大赛智能传感器应用技术赛项斩获一等奖第一名的青岛选手董俊波直言,智能传感器赛道今年突出边缘计算方向,其实是要对选手“算法”的考察。
图片
来自青岛市技师学院的首届大赛参赛选手栾虔勇告诉记者,大赛中对“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的考察,集中在对无人设备机载电脑编程、定位系统等等的高技术含量的熟练掌握和操作上,而且,这些技术不仅适用于装调检修飞行器,同样可适用于快递无人车、无人船等。
尽管赛项难度不断更新升级,但参赛人数规模却在不断扩大。从第一届的520人参赛,到第二届700多人,再到本届赛事900多人同台竞逐。
“一方面是整个行业人才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提升,高手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对赛事平台的认可度在升高。”张文宏表示。

03



青岛构建人工智能高地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与青岛,一直颇有渊源。该大赛的首届赛事便是在青岛举办,今年是大赛时隔4年重回青岛。
图片
大赛对这座城市的“青睐”,背后是青岛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情有独钟”——
2019年青岛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2022年,青岛将人工智能产业纳入全市重点产业链布局。2023年2月23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智算谷)开园,青岛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市、区一体化支持人工智能园区发展政策,连续三年统筹5.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园区发展,带动产业资源加速集聚。
近年来,青岛吸引并集聚了超过500家行业企业,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一核两翼多点”产业布局初见成效,产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2023年营业收入超过680亿元,同比增长34%。
今年,青岛再一次把“人工智能”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任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挂帅出征”;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出台《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青岛正逐步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兴高地。
图片
青岛同样历来注重加快构建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技能人才总数达到168.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5万人。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不乏全国技能人才“高手”——
首届大赛上,来自青岛市技师学院的栾虔勇、王全胜,和来自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纪毓涛、周月伟分别斩获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职工组、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工组一等奖。
第二届赛事上,青岛市技师学院的董俊波、田承瑞更是斩获计算机及外部设备装配调试员(智能传感器应用技术)赛项职工组一等奖第1名。
今年,青岛又选拔了17支队伍参加全部5个赛项的比赛,其中职工组10支,学生组7支。他们在本届赛场上的表现,同样令人期待。
另外,这一大赛在青岛的举办,更是引导相关产业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升级。
参加第一届赛事时,青岛技师学院未设立专门的无人机专业,选手都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出身。不过随着赛事的举办、产业赛道细分,学校也于2021年首设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专业,目前已经拥有在读学生120人。
“大赛的举办,会让更多人看到人工智能领域高技能人才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可能性。”栾虔勇说。

记者|任晓萌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