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个新的名词频频刷屏——“凡尔赛文学”。所谓的“凡尔赛文学”原本是法国贵族自嘲的一种文体,现在却俨然成了一种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用力感”满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高人一等的现象。“凡尔赛文学”的兴起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狂欢,大家纷纷举一反三,怪招频出。对于这种现象,有的人表示这不过是一种为了打发时间的调侃,有的人却认为这是在渲染拜金,是赤裸裸地炫耀。但在我看来,玩梗无伤大雅,但莫用“凡尔赛文学”包装真实的生活。
那为什么“凡尔赛文学”会突然火了呢?
首先,因为人们往往越缺什么就越想表达什么。近年来,有些影视剧越来越侧重于描绘上流社会的生活。无论是《欢乐颂》还是前段时间大火的《三十而已》,都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们:拥有了什么样的物质,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于是在《三十而已》中,顾佳必须拎着一个费尽周折得到的爱马仕铂金包才能获得在太太圈合影的资格;在《欢乐颂》中樊胜美即使用尽心机也永远无法成为安迪,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捞女”。人们开始逐渐认同“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认同财富与权力。但现实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拥有的只是平凡的人生,我们要认真过好的也正是这平凡的人生。很多人明明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却羡慕影视剧里主人公的生活,也把自己带入想象,一旦有了机会就一定要证明自己的拥有。
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如今大火的“凡尔赛文学”呢?
其实,“凡尔赛文学”像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当今社会部分人的精神贫瘠与自卑。无论是“凡尔赛文学”还是前段时间的上海的“拼装名媛”,都不过是企图通过捏造自己的人生获得别人的关注,以达到脱离现有阶层的目的。但一个阶层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也是靠学识、事业、修养、能力等多方面建立起来的。为什么撒贝宁的“北大还可以”,还是自诩“很普通”的梁朝伟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优秀程度,在大众眼里那不过是低调的调侃。然而,凡尔赛文学中那些空虚的欺骗手段完全就是自卑的折射。自我价值往往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社会价值,我们被他人、社会认可;另一种是内在价值,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真正优秀的人会用自己的实力来“自我确认”,相反正是因为自己的内心空空,所以企图通过他人的认可和羡慕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满足感。但另一方面,这种受人关注但空虚的生活更加容易“翻车”,一旦被人发现漏洞,你编造的童话故事也就难以为继了。
若是用“凡尔赛文学”来包装真实的生活,将会传递给青少年错误的价值导向。青少年群体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如果不做引导,任其发展,在此类网络文化的熏陶下很容易在面对物欲时迷失自我,可能还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当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少年沉浸在“凡尔赛文学”营造出来的“人人都用奢侈品”的虚幻假象中时,自然会对当前商家和网贷设下的消费陷阱放松警惕甚至放弃抵抗,通过麻醉自己制造出短暂的安逸和奢华。但是12点总会到来,南瓜马车也会显出原形,被麻醉的青少年回到现实后只会一脚踏空,不得不面对的是现实中高额的贷款。
在《傲慢与偏见》中,Darcy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假装谦虚是再虚伪不过的了,他们往往是信口开河,有时只是拐弯抹角的自夸。”对于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都能过得淡定而从容。脚踏实地,不用“凡尔赛文学”包装真正的生活,注重精神上的富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如此别人才会觉得你高级而珍贵,你也终将不会被生活怠慢。
(本文系“青岛市首届高校评论大赛”参赛作品 文/青岛农业大学 学生 陈伟佳)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