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3日讯 凤冠,作为中国古代宫廷传统冠饰,从花丝錾刻、到编织堆垒、再到点翠工艺,一系列耗时而复杂的流程彰显出其“凤冠霞帔,十里红妆”的东方风雅与弥足珍贵。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一名“00后”工科青年,他将现代化专业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运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设计凤冠,手工用细腻的金丝勾勒满冠点翠,逐渐复原出一顶流光溢彩的“凤冠”。这名工科青年是中石大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2级学生许凯歌。在将凤冠复原完成、分享到朋友圈后,他的评论区被一句句赞美刷屏:“不敢想看到实物得有多惊艳!”
9月5日,在专业课《模型设计制作》的课堂上,当老师介绍到明朝凤冠的悠久历史和精美技艺时,“或许我也能复原一顶凤冠”的想法在许凯歌的脑中生根发芽。许凯歌将目标锁定在了明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
许凯歌的凤冠配件图纸 胡梓轩 摄
有了大目标,但是落脚到细节上,许凯歌遇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不仅缺少合适的参考和技术讲解,整体结构的搭建、制作材料的选择、零件制作的优化等更是考验着他的眼力、手力与心力。
许凯歌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地向各个手工博主的视频观摩学习、尝试实践,“比如帽胎的制作,铁丝形状、加工方式、包步流程等就是从网上4个视频中拼合出来的。”许凯歌介绍。
凤冠复原难度很高,让许凯歌最为苦恼的是点翠工艺。传统的点翠工艺是将翠鸟羽毛使用粘接剂定型成平片状,经过订翠、裁型、点铺、压合、整理几个步骤后完成。“缺少相关材料、也不知道具体的工艺细节”的难题困扰了许凯歌一周的时间,而专业课上所学到的CAD技术给了他灵感,“用CAD辅助电脑绘图,再用3D打印制作,就大大节省了制作中的耗材与时间。”
许凯歌的朋友圈
3个月的时间,20余道繁复工序、400余样手工组件……这一串串数字不仅代表着“凤冠”从构思到面世的全过程,更见证了一位工科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全过程。
许凯歌制作凤冠配件
许凯歌的指导教师束奇则表示:“凯歌的这项作业完成得超乎我的预期,展现了极高的水准、独到的创意和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探。我为有这样具有匠人精神的学生感到自豪。”
被问到过程中遇到的各个困难是如何坚持下来时,许凯歌回答:“干就完了!”看似轻描淡写的话里,蕴藏着青年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热忱与不懈追求。
许凯歌和凤冠 胡梓轩摄
这不是许凯歌的第一次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努力。2024年8月,许凯歌作为学校圆梦支教队队长,带领四川省什邡市京什社区的孩子们共同制作一件蚕丝百家被,学习蚕丝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百家被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凯歌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人。他将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融入课堂,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快乐成长,更希望他们能爱上传统文化。”许凯歌的同学苏佳若赞扬道。
许凯歌使用CAD画图 胡梓轩摄
明翠韶华,凤舞九天。许凯歌用“工科青年”的“中式浪漫”,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凤冠”隔空对话,在中式传统技艺的“壁炉”中添了一把现代技术与创意的“新柴火”。“什么是中式力量?”他在朋友圈分享道:“当文化自信融于基因,便是最磅礴的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成方祎 马祥艺)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