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12月19日下午,市委书记曾赞荣到崂山区、城阳区调研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曾赞荣强调,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跟踪对接,畅通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落实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强化要素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过程中,在源头创新上增强高中质量科技供给,在成果落地中畅通转化关键路径,青岛正进一步探索让前沿技术落地,催生新质生产力,从而回忆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引领,科技高质量供给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实现“1+1>2”的效果。第一个“1”,就是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此次曾赞荣调研的企业和项目,都已经通过创新突破实现了技术“领跑”,从源头上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力。青岛中科源本新能源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武建飞领衔创办,他带领团队已开发出能量密度超600Wh/kg的高比能长循环硫化锂正极材料,常温下循环6200次后其容量仍可保持84.4%;开发的高比能硫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超800Wh/kg;硫化物全固态软包电池循环4000次后容量保持80%以上。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这一系列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为电池稳定性、高离子导电率、长寿命等特性“保驾护航”。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则是“背靠”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是该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单位。这家企业以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为源点,研制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仪整机等,开展太赫兹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安检等方面的检测应用研究。目前,企业已经拥有太赫兹领域知识产权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项,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16项。在位于城阳区的青岛未来产业园内,曾赞荣调研了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及试验检测平台项目的相关进展。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依托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正立足突破高效率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及封装技术,形成兆瓦级成套叠层电池产线技术方案。而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及试验检测平台项目,同样是依托青岛能源所开展,项目拟建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和试验检测平台,为钙钛矿等相关技术落地提供服务。
企业主体,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尝试融合中,第二个“1”,就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走好科技成果转化这条必由之路。从产业布局上看,此次调研的相关项目都是以企业的形式进行转化,且都布局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速充放电、低温性能好、长寿命等优点,几乎可以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等电池应用的全部痛点。在前不久召开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大会上,青岛市也透露了青岛在这一产业上将聚焦固态电池这一细分赛道,重点突破。中科源本于2023年底成立,自成立公司后,项目发展也迎来了加速期,目前已建成了公斤级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生产及硫化物全固态软包电池连续生产的实验室中试线,公司也已完成天使轮融资。按照公司的规划,到2026年底,该项目技术及产品进一步熟化,生产线规模可扩大至2GWh。届时,企业将建立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固态电池材料技术初步成熟,全固态电池上车验证。青源峰达成立于2019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是第二大股东,是国内少数具备全链条太赫兹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太赫兹技术具有高穿透性、高分辨率、高敏感度以及非破坏性度特点,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监测装备等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成立只有5年的青源峰达,已经将太赫兹领域前沿技术进行了转化,其推出的太赫兹三维层析成像系统、自动随形太赫兹无损检测系统等产品在安全检测、工业在线检测、生物医学、文物保护等领域广泛应用,已销售至国内15个省市及新加坡、日本2个国家。同固态电池相似,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理论效率远高于晶硅电池,在绿色能源产业领域被寄予厚望。成立于2021年的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背景深厚,大股东是国家电投子公司,其他股东既有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地方国有平台,也有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目前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正建设10兆瓦级产线,可实现高效、稳定商业级叠层太阳能电池组件产品小试生产并开展应用示范。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及试验检测平台项目中,30cm*40cm钙钛矿电池组件核心设备全部到位并完成调试,具备制备组件能力,建成后可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新招频频,让成果加速落地
近年来,青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顶层设计上看,今年,中共青岛市委科技委员会印发《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专项行动方案》,针对重大平台产出的“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面向市场主体的“企业需求技术成果”这3大类科技成果,采取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搭建中试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等四个方面的重点举措,形成“3×4”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立足于此,青岛成立由市科技局业务处室、区(市)科技局联络员、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负责人及若干技术经纪人组成的“1+1+1+N”服务专班,常态化面向全市重点高校院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跟踪对接成果和需求。截至12月初,专班已征集科技成果3201项、企业需求192项,梳理科技成果所需支持459项。

海洋科技大市场首期海洋技术经纪人实训班,培训技术经纪人40余人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青岛加大了对概念验证平台的支持力度。今年首批备案的13家平台,覆盖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智能家电、合成生物、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聚焦海洋,青岛建设了海洋科技大市场,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已开展产研对接活动63场次,促成技术合同交易超亿元,促成投融资超2亿元。同时大力培养懂产业、悉管理、能实战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现在,全市技术经纪人队伍已经超过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