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学校的“热带雨林”教育生态,看高中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在基础教育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

海尔学校是一所承载着民族品牌教育情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特色的高中。学校创办以来,秉承海尔集团创新创业基因,始终把激发学生内驱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以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为支点,以定制化教育为杠杆,以“师生合一”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建设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态雨林”,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与创新发展动能。海尔学校探索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实践,也让这所学校成为现代教育的风向标,未来教育的领航者。

汲取海尔文化基因,让教育创新从人出发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年营收突破37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一个全球化企业、一个世界级品牌、一个全球引领的管理模式成为海尔40周年创新发展的形象描绘。创业无止境,创新不停步。创新是海尔刻入骨髓的基因。海尔学校的创办是海尔创新基因的延续和传承,更是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教育的方式回馈社会的生动体现。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所说:“我们建设海尔学校就是希望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创新性、灵活性,对青少年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创新发展、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创新是一所学校进步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教育变革、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海尔集团的创新基因深刻影响着海尔学校。海尔集团“人单合一”模式的根本是“人的价值最大化”,这无疑为海尔学校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单合一”模式跨领域复制,创设形成“师生合一”的定制化教育场景,重塑师生关系,将“教育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真正融入学校的教育生活、实践过程中,铸就“尊重人,激发人,成就人”的教育文化环境。在这里,一切的创新都以服务学生为最终目的,一切创新都融入到了育人的全过程。每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都可以充分地张扬和发展个性。

学校“平台化”,在创新过程中培育创新精神

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教育的未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打造丰富的创新课程体系。

海尔学校将平台化理念深植于教育实践之中,将学校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共享、互联的创新实践综合体,丰富拓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发展营造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环境。

海尔学校提出了以“道德力、学习力、知行力、创新力、领导力”为内涵的课程目标,打造“阳光五力”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拓展课程覆盖面,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白名单赛事、实践活动等多维课程样态,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助力个性成长。每个周学生均可以依据兴趣选修第二外语课程,数学建模、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加工等科技类课程,戏剧、摄影、电影等艺术类课程,创业基础、明星店长等创业类课程;参与文学社、辩论社、编导社、篮球社等多彩的社团活动。

此外,海尔“希望小学”支教活动、假期采访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约会”活动也为海尔学子创新潜质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支持。

定制化制度和资源,保障创新人才素质培养

不同于传统的学校组织架构,海尔学校专门设立创新发展事业部,负责学校设计与规划创新课程、组建优秀教练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意大赛、开展高端学术活动等创新教育工作,

在海尔学校,创新已融入到教学和制度设计的方方面面。学校组建了数学与科学、人文与艺创、外语与商管等三个“优势智能团队”(简称SIT),搭建了以“科技、艺术、商管”为特色的创新支撑平台,组建了学业发展导师团队和创新发展导师团队,着力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

学校以“5G+智慧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与效益提升、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的问题。学校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定制化教育清单”,该清单是教师结合个人才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实际需求拟订个性化施教方案,为每名学生成长精准赋能。同时,海尔学校还创新性设立了“学创共同体”学生自主发展组织。学生以5-7人的学创共同体,共同开展学术探讨、实践创新等活动。这种因需而建、动态灵便的学生组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此外,为了拓展师生创新研究视野,积蓄创新素养,海尔学校自创办以来,便广泛链接校外创新资源。学校依托海尔集团,链接联合卡奥斯能源、海尔生物医疗、海尔家电博物馆、海尔超前研发中心、中央空调灯塔工厂等顶尖优质资源,与西交利物浦大学、中科院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华大基因北方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了20余个“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少年博士”学术研究活动、“人人都是CEO”创业创新活动等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源支持。

人人参与人人创造,校园创新文化蔚然成风

海尔学校不拘泥传统教育模式和场景的束缚,将创新素养培养融入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凸显了教育的张力,也更好激发了学生想要发展、主动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成立仅两年的海尔学校,校园创新文化已蔚然成风,人人参与、人人创造几乎已为每名学校师生的标配。

海尔学校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一名“教练型”的教育创客。海尔集团的创客精神在海尔学校教师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他们不断自我更新,探索和突破。物理学科带头人李珍来到学校,重新点燃创新基因。她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全新的开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施教有方。通用技术教师任晓瞳不仅关注人工智能等学科前沿领域,还引入真实的课题和项目,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海尔学校的教师团队正以他们的智慧和激情,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前不久,海尔学校学生梁凯威、张小蒙凭“基于视觉识别系统的特殊人群出行辅助探测器”项目,斩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创新潜力奖,为青岛唯一。2024年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海尔学校30个项目参赛,9个项目获奖。学校被授予“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称号,青岛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海尔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开花结果,累计有300余个学生项目在国内白名单竞赛中获奖,30余个项目在国际竞赛中获奖。

海尔学校的创新教育正逐渐成为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海尔学校也将继续秉持创新的精神,营造充满创新活力、开放合作共享的教育生态,为培养更多的“未来世界贡献者”贡献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