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 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青岛政务服务再升级

前不久,青岛成功入选“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和“2024年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24年前10个月,青岛引进首次来青青年人才14.55万余人。

一座城市能否赢得众多人才的“信任票”,不仅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还要看政务服务是不是便捷暖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青岛紧盯企业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上全方位发力、持续性用功。

1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青岛强化要素融合、打通数据壁垒,推动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高效办理的经验做法。此项改革实施以来,运输企业跑动次数减少75%,申请材料压缩92%,办理时限压缩87%。

这样的例子在青岛已呈“遍地开花”之势。2024年以来,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围绕个人、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高频“一件事”,紧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场景,优化特色增值服务,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的规范体系,全力推进各项“一件事”落地落实。“一件事”上线以来,共惠及2.5万自然人、15万经营主体、200余个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层面改革试点6项、省级层面26项,综合审批平台“智审慧办”和“五个一”全流程数字赋能新模式入选国家典型案例推广,青岛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政府服务再升级,企业群众幸福更有感,城市活力更奔涌。

深化业务改革,在制度设计上深想一层

社保医保、商事登记、档案查询……走进青岛市民中心,宽敞的办事大厅内,设置了6个“一件事”专区,32个“一件事”窗口,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23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如今都可以在这里实现集中办理。

如何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青岛一直在探寻最优路径。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多,涉及的部门也多,过往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很好的部门协同,那么“一件事”极有可能办不成办不好、办不好办不成,甚至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降低政府公信力降低。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强化“一盘棋”的全局思维,对“一件事”中涉及的多个事项的申请表单、申报材料合并去重,实现“一张表单、一个系统、一套材料、一链办理”,在审批流程的再造上形成合力,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办事指南,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更好更快满足企业群众需求。

截至目前,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共牵头承担7个“一件事”,参与1个“一件事”,占国家2024年度“一件事”重点事项总量的1/3,涉及企业信息变更、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多个领域。通过改革,企业群众平均跑动减少90%,办事环节减少81%,办事时限减少55%,材料减少67%。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到众多细枝末节处的改革推动,这意味着“深想一层”不仅要针对常态化事项不断改进,还要针对新问题拿出新办法。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和模式。

结合企业和群众需求,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一方面延伸服务链条,容纳更多服务事项。比如,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将国家要求集成的6个事项延伸为8个;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在国家要求集成5个事项的基础上,将链条延伸为17个事项联办,创新打造“17合一”服务新模式。另一方面,统筹考虑企业和个人事项全生命周期,将更多服务事项纳入“一件事”范围。比如,在企业信息变更、注销、迁移3个国家级“一件事”办理的基础上,推出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相关经验做法被在全国复制推广。

坚持问需于民,在服务供给上靠前一步

“没想到现在办理企业变更不用到处跑了,没想到一个窗口就能办理完成税务、公积金等好几个部门的变更事项。”提起自己的亲身经历,青岛小神螺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女士连称“没想到”。

青岛市平均每年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业务约25万件,过去企业完成营业执照变更登记后,还需要分别前往各部门登记窗口或门户网站,逐个完成多部门的信息变更。如今,只需在青岛市企业开办智能一体化平台提出营业执照变更申请,系统会自动将更新后的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等38项登记信息及变更记录精准推送至相关业务系统。通过流程再造,企业在信息变更后还能“免申即享”拿到政策红利。

不仅如此,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开工、报装、竣工“一表申请、一次办成”,办事材料压减75%、办理时限压减80%。

“周六凌晨取得中标通知书,当天一大早就收到平台审批通过的手机短信,下载到电子施工许可证,招标投标和施工许可两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为我们项目提前开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负责人万祥表示。

在青岛,企业和个人生命周期的多领域、多场景都能享受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带来的便利。这离不开审批流程再造、资源要素集成,但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提升。

在“规定动作”基础上,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加压,推动服务供给从“基础型普惠服务”向“定制化、个性化衍生服务”转变。聚焦企业群众差异化办事需求,创新“入户办”“延时办”“专场办”等重点群体定制化服务场景,累计惠及6.6万余人次;创新打造特色增值服务,组建重大项目服务“金牌团队”,建立“全程跟踪、紧盯需求、专员跟进、专班服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一线服务深蓝中心、山姆会员商店等项目550余次,破解堵点2000余个。

从“政府思维”转向“企业群众视角”,从“我要怎么办”转向“企业群众要我怎么办”,在服务供给上靠前一步,才能真正用具体直接的改变解痛点、疏堵点、治难点,让企业群众少操心,赢得企业群众的青睐。

截至2024年9月,青岛市实有民营经营主体207.4万户,每万人拥有民营经营主体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从这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多从企业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想事情,城市向上向前的力量定将得到充分激发与释放。

打造智慧政务,在数字赋能上持续加力

在推动政府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作用正日益凸显。数字赋能“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政务数据,解决数据不共享、业务不协同、系统不互通等困扰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的“老大难”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0.8亿人,92.5%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发力线上“一网通办”平台,在“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专区,聚焦企业和自然人两个全生命周期18个“一件事”,全力推进“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2024年以来,市区两级办理各类政务服务1630万件,其中超1250万件通过线上办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青岛将“跨域通办”的触角延伸得更远,不仅让企业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展现了城市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

目前,青岛与烟台、潍坊、日照3地6个区(市)建立政务服务合作机制,围绕10个方面、13项跨域通办“一件事”,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民生服务便利化,企业群众办事得以享受更多、更高水平“同城待遇”,青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得以迈上新台阶。

善用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也能为企业减轻负担和成本。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持续完善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码”身份验证及证照信息共享功能,深化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改革,累计为交易主体提供服务35万余次,每年节约交易成本500余万元,依法依规减免投标保证金,全面推广电子保函应用,电子保函费率由1.5‰降至1‰,为山东省最低,2024年为交易主体释放流动资金预计70余亿元,最大限度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便捷暖心的政务服务正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着眼未来,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持续聚焦企业群众需求,以永不懈怠的心态,一以贯之全面推广“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服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