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买“新药”,青岛打造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不久前,百洋医药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签署总金额为7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获北大医院“靶向整合素小分子抑制剂”在全球的专利、临床开发与注册、生产和市场销售的独家权利。
整合素是克服肿瘤多重耐药和转移方面非常有前景的靶点,目前尚无获批上市的药物。此次成果转化也入选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2024年度十大转化案例。
这是青岛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向新的一个缩影。

图片

百洋医药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签署协议。

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10+1”产业中,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养康养等产业方向,青岛把生命健康作为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涵盖面广,青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将重点在合成生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细胞诊疗、康复医疗器械四个细分赛道中,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海洋药仓·中国康湾”产业地标。

01



突破合成生物

合成生物是当前生物医药领域最火的赛道之一。麦肯锡预测,在2030年至2040年间,合成生物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这一前景广阔的产业中,青岛已初步实现了产业链覆盖。

上游“工具层”,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成员单位从事DNA测序、合成等服务;
中游“平台层”,星赛生物已经将自主研发的设备打入欧洲市场;
下游“应用层”有国内工业酶龙头企业蔚蓝生物,还有实现高纯度甘油葡糖苷合成并产业化的中科蓝智。
在一些“点”上,青岛已经实现了新的突破——
打通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全生物合成路线,在全球最大生产企业完成技术转化;
实现纯天然甘油葡糖苷生产纯度达99.9%以上,并推动其在多个场景实现国际首次应用;
突破核心技术,建立全球首条反式乌头酸发酵生产示范线……

图片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基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中试示范平台。

2024年12月,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秘书处设在青岛能源所,联盟理事单位既有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也有青岛华大基因、青岛啤酒、蔚蓝生物、明月海藻等头部企业,以及乐通资本、里程碑创投、北洋海棠基金等投资机构。
从产业发展来看,当前合成生物正处于从科技赛道向产业赛道切换的关键阶段,青岛也正抓住这一关键时机,抢先落子,推动合成生物产业从“点上强”到“面上强、系统强”。

02



发展“蓝色药库”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蓝色药库”建设的城市,青岛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领域先发优势显著。

从抗血栓的藻酸双酯钠PSS,到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GV971,再到免疫抗肿瘤药物BG136,一个个海洋原创新药次第产出,“蓝色药库”呈现蓬勃生态。
目前,全球公认已上市的16个海洋创新药物中,我国共占有两个,均来自青岛。
青岛打造“蓝色药库”最大优势是研发。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已构建起以海洋特征寡糖制备技术等为代表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制药技术体系;
青岛华大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成果,公布了全球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
华赛伯曼自主研发“BG136”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

图片

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实验室。

放大“长板”优势,青岛提出构建“1+4”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是指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搭建以“蓝色药库”为核心任务的科研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4”是指以产研联合为主体、以医药融合为支撑、以行业专家为保障、以全域要素为基础这四个具体“抓手”。
到2026年,青岛将布局10至15个海洋候选新药系统临床前开发,获得5个以上创新药物临床批件。 

03



卡位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通常与生物医药一道,被认为是支撑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双轮驱动”。
与发展流程漫长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医疗器械从立项到产品销售的平均时长约为5—6年,因此发展迅速。德勤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
在该领域,青岛多家龙头企业涉足,包括海信、海尔、百洋医药、华仁药业、海泰新光等。2024年,青岛本土企业在创新产品上成果持续涌现——
2024年,海信医疗自主研发的首款4k荧光内窥镜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海药院利用海洋多糖成分研发出Ⅱ类医疗器械抗HPV妇科凝胶上市,这是山东省首个经过临床验证的抗HPV妇科凝胶;
锐翌生物的无创肠癌早筛产品取得了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产能最大的吸入气雾剂类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青岛医疗器械企业不断涌现,产业集聚化效应也日趋明显。
位于高新区的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已集聚相关企业100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67个。截至去年上半年,园区内累计获批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21项,取得医疗器械备案1030项。
市北区建设生命健康科技高端产业智造基地、百洋大健康产业园、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通过发挥百洋集团等“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打造长江以北医疗器械智造产业新高地。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A股仅有2家公司市值超1000亿,市值小于1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高达93家,占比超75%。
卡位重点领域,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青岛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04



打造“中国康湾
2024年,泽普(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知名综合性医疗展Medica2024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康复机器人。
其中,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配备了全球领先的镜像步态技术,并首次在医疗器械中应用力触觉反馈技术,能为患者提供本体感受反馈,及时矫正错误的行走步态。
这款康复机器人填补了国内高端康复机器人产品空白,在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实现了配备。
泽普医疗所在的高新区,正在聚合众多的康复产业资源,一个“青岛康湾”已经有了雏形。
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发展医养康养产业,正是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未来之策。
尤其是在康养方面,全国康复医学相关产业刚刚起步,新赛道的空间十分广阔。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正以超19%的复合增长持续快速扩容。
位于高新区的康复大学已经开始招生,首批招生专业为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
距离康复大学不远的青岛康复产业孵化器,正持续引进海内外高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团队,60余个项目已经落地,一个以康复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图片

康复产业孵化器
规划中的“中国康湾”,既包括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也涵盖医疗、养生、养老服务,还能够渗透到中医药、生命大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产业。
青岛正进一步在科技创新“硬”支撑和配套服务“软”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精耕细作,释放康养产业的潜力与活力。

记者|耿婷婷     编辑| 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