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热议“新高地”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图片
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青岛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月7日上午隆重开幕。同一天,来自各区市的人大代表们,也陆续报到。
图片
未来的四天里,青岛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将围绕如何“走在前、挑大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作为一座开放之城,青岛正通过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好用好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开放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是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涉及多个方面,这一话题也成为两会召开首日,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01



用好高水平开放平台‍‍
作为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近年来功能作用持续增强,开放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成为青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的“双峰”。建好用好这些开放平台,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上合示范区自由贸易空港,将更好发挥空港优势,打造上合示范区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新平台。”
市政协委员、胶州市政协主席孙晓兵认为,在上合示范区建设自由贸易空港,可以实现对国际通道建设、跨境人员流动、商品免税消费、文化旅游教培医疗等服务贸易便利化及扩大开放的政策突破。
他建议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协商解决自贸空港申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上合自贸空港申建工作,争取纳入省市“十五五”等重大规划,助力上合自贸空港在省市层面提升能级。
“我们可以借鉴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创建经验,探索申建上合自贸空港国际商务合作区。”孙晓兵说。

图片

市政协委员们步入会场
市政协委员,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青岛中德生态园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王莉表示,片区将聚焦贸易增动能,加力提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她告诉记者,自贸区将创建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青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青岛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易货贸易、跨境离岸贸易等新业态。
同时,聚焦投资引项目,加力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基因科技、智能制造等千亿级、百亿级投资的高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十亿级、三十亿级、五十亿级标杆企业。

02



做强国际航运中心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型设施,是青岛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资源禀赋。2024年,青岛港分别完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7.1亿吨、3087万标箱,同比增长4.2%、7.3%,230多条集装箱航线连接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
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蔡颖雯认为,青岛在全球海运城市中的排名从2022年的第30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28位,但海事金融与法律领域排名待突破,其中航运中介、海事法律、航运金融等还处于传统和分散状态,难以满足现代航运、物流、代理等多元港航需求。
蔡颖雯建议,综合利用现有自贸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等优惠政策,在涉税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推动为航运企业提供国际税收协定落实、发票开具、跨境免税申报等税务服务,提升通关便利化服务水平,对航运企业承运进出境货物、供退船舶零部件、保税燃料等物料实施通关便利化服务。
她还建议,积极对接国际航运规则和技术标准,提升我市港航营商环境,允许外商在青岛发展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以外的航运服务业务,吸引外资在高端航运服务领域开展服务。
图片
邮轮产业因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经济带动性和吸附能力强,被喻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推进航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青岛提升现代航运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台属联谊会会长薛月海建议,做强邮轮母港功能,在母港建设管理能力、邮轮产业服务质量、邮轮经济产出水平提升等相关重点领域发力,把青岛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重要邮轮港口和目的地,促进邮轮旅游和城市旅游联动发展,为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持续赋能。

03



助力企业“走出去”
助力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塑造青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青岛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汽车制造业基地之一,青岛港为出口提供了便利物流通道,在打造汽车出口与转口基地上有潜力有优势。市人大代表、青岛国赫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赫宏建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将青岛打造成全国汽车出口高地。
他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培育汽车供应链生态,发挥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实现汽车出口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一,打造汽车国际供应链体系,支持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青岛还应继续发挥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引领作用,完善二手车检测、整备、交易、物流等环节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图片

市人大代表陆续报到
非洲正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新热土。市人大代表,青岛鸿亚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中非商会会长黄靖轶建议,青岛应该紧抓中非经贸合作机遇,建设山东对非品牌功能区,持续推动非洲特色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落地;支持优势企业参与非洲产业园以及海外仓建设,共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绿色能源项目。
面对非洲陌生的环境,黄靖轶和市政协委员、康福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平都建议,成立专门机构提升海外投资服务能力,助力企业更好“走出去”。
黄靖轶表示应建设对非人才互动和培养基地,深化医疗、教育、单证服务等多领域交流,打造中非合作“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平台,以属地化务实合作助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未来的开放联动中实现互利共赢。
薛平建议青岛应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在青岛自贸区设立跨境贸易结算中心,为境外青岛产业园和转口贸易业务提供一站式线上结算服务;吸引国内外金融主体入驻,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交易等业务,增强青岛在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的话语权。

记者|王凯 周晓峰 杨光

编辑|赵笛    摄影|梁超 于滈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