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关注这些“热词”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首发经济不应只是城市的‘独角戏’,广袤乡村也可以借此开辟文旅新路径”
“将适老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
“打造全球精酿啤酒数字化高地与啤酒文旅融合城市”
“将汇泉广场打造成突出海洋文旅、体育特色的城市广场”
……
自2月6日以来,青岛一直处于火热的“两会时间”。
政府工作报告里,“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创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海洋城市”等一系列表述,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大家围绕一个个热点话题深入探讨,力求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妙策良方”。

01



关键词1:消费‍‍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消费“热力值”如何持续上扬,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当下,新产业、新业态正不断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边界。”市人大代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亮介绍,近年来,乡村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但相较城市,乡村在发展首发经济上也有着明显的短板。
对此,李绍亮建议,应强化专业策划意识,加大和旅游集团等主体合作力度,探索村晚、村超、乡村演唱会、乡村节庆活动等文旅新场景,打造多点开花新业态,以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本地农特产品销售、民宿、农家乐等旅游经营服务。
而要承载这些项目,“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活动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李绍亮说。

图片

2月9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丰富数智消费”,让市政协委员,青岛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路凯林感到很兴奋。在他看来,青岛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10+1”重点产业之一,数智化消费应当成为青岛发展银发经济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他建议将智能监测设备等数智化适老产品纳入本地补贴目录,明确适老产品国补的范围和标准,确保补贴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通过多种渠道向老年人及其家属宣传适老产品国补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并且简化国补产品的申请手续,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办理,激活银发消费市场。

02



关键词2:科技创新
“青岛造”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合成生物等技术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市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克正认为,科技成果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责。
他建议青岛进一步引导高校院所加强与区市、产业园区的对接合作,支持有关高校在各产业园区共建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合作平台;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支持高校牵头成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孵化转移+开发区落地转化”模式,引进一批行业企业研发中心和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平台,打造环高校创新生态圈。

图片

2月9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凝聚合力破解研发难题,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也引发热议。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青岛市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光全表示,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势必会进一步释放区域高端科研资源潜能,更加密切区域产业协同和多链融合的空间纽带。
李光全建议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等现有载体,推动更多优势创新资源、优势企业向创新走廊定向聚集。对标先进科创走廊,着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青岛市新质生产力集聚带。

03



关键词3:创新型产业体系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DeepSeek引发人工智能新浪潮……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产业变革。
青岛如何聚焦“10+1”产业方向,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在新一轮城市竞赛中打造发展新优势?
市政协委员、卡奥斯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录城认为,青岛应结合自身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工业大模型研发,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案例。
他还建议青岛应构建高质量开源社区与高端工业数据基座,开发具身智能训练所需的生成式物理仿真场景,打造工业软件开发生态,实现开源、可信、互通的群策智能架构,加速高端工业软件的国产化进程。

图片

2月9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认真审议有关工作报告。

丰富的场景,是青岛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最大优势。市人大代表,中瑞集团创始人吴泳,关注的就是这些场如何赋能本地初创企业。
“目前,黄岛和即墨等区市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是青岛的重大机遇,可以形成孵化钒流电池、飞轮储能、氢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吴泳说。
吴泳表示,上述风电形成的绿电资源,可以形成“绿电产业园+场景订单+港口”相结合的产业招引优势。他建议青岛系统谋划产业发展,以海上风电自消纳为场景土壤,在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培育一批本土的初创企业,扶持它们做大做强。

04



关键词4:现代服务业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普及运用,让服务和制造加速融合,已成为青岛产业突破的新窗口。
在市人大代表,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冰看来,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带来了诸多可能性。
比如青岛可以打造国际数字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统筹整合政府及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创建国际产业研究院。还可以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业、国际算力服务业、国际数据加工服务业为基础,加速布局金融科技、跨境电商、数字文化、海洋科研等应用衍生新业态。

图片

2月9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消费新场景的重要途径之一。
“青岛作为‘中国啤酒之都’,应力争打造全球精酿啤酒数字化高地与啤酒文旅融合城市。”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侨联副主席、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建议,在啤酒博物馆、精酿工坊嵌入AR/VR互动项目,结合元宇宙技术开发“永不落幕的啤酒节”3D虚拟空间。
在品牌打造上,他提出应结合影视IP打造跨界主题体验馆,邀请国际博主体验“24小时青岛精酿之旅”;在里院文化区设置“数字精酿文化街区”,集成打造精酿工坊、主题酒馆、文创市集;开发“青岛精酿地图”,整合啤酒节、博物馆、工坊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文旅服务。

05



关键词5:现代海洋城市
现代海洋城市是国家赋予青岛的城市定位。
青岛海洋科研的基础研究优势明显,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近年来不断提升。
谈到如何加速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凡认为,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建立企业牵头出题、科研院所揭榜攻关、多元资金投入的产创政金融合链,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

图片

2月9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认真审议有关工作报告。
青岛是海洋新能源产业优质资源的节点,也是最早开始深远海养殖的城市之一,市政协常委,民进青岛市委会副主委、青岛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王继荣认为,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与现代化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对做大做强青岛现代海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依托青岛海工装备、海水养殖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海上风电、深远海海水养殖深度融合;针对新能源和海水养殖企业用资需求,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绿色补贴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试点设立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证券等资金支持模式。

06



关键词6:城市功能品质
2025年春节假期,岛城热力十足。在这幅流光溢彩的文旅画卷里,奥帆中心、第一海水浴场、栈桥等老景点依旧是顶流。
如何通过优化设计,让这些“老景点”焕发“新生机”?市人大代表、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张舵着眼汇泉广场改造表示,“改造应以全域、全龄人群兴趣磁极为锚点,‘海、陆、空’主题密切联动,打造具有突出海洋文旅、体育特色的、彰显‘世界最美海湾、时尚活力岸线’魅力的城市广场。”
张舵建议加强对汇泉广场片区在城市功能、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经济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引进一流运营策划和规划设计专家团队,推出符合未来发展定位的城市设计方案,并进一步确定落地实施设计方案。

图片

2月9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认真审议有关工作报告。
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凝固记忆,是历史记忆的实物体现,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持续开展历史城区老建筑活化利用行动”,这引起了市政协委员、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的关注。
“对待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张斌建议,可以与高校合作,延展创业赋能链条,开展大学生城市体验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在街区学习、生活和创业,营造“喜欢青年人,青年人喜欢”的城市氛围。

记者|余瑞新 任晓萌 周建亮

编辑|赵笛   摄影|梁超 于滈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