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因为要联系一个多年未见的国外朋友,笔者想打开之前有两人信息往来的邮箱,却发现因长久不使用,邮箱已经进不去了,跟朋友也无法再恢复联系,心中充满遗憾。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数字信息所填满,从社交媒体上的动态、照片,到个人创作的文档、音乐,这些数字内容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与生活轨迹。由此,“数字遗产”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数字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一方面,它具有情感价值。无论是记录家庭聚会、朋友欢笑的文字,还是成长瞬间的照片和视频,都无法用金钱衡量。比如,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会分享与已故亲人的聊天记录,这些文字成为他们缅怀亲人、寄托思念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数字遗产也可能具有经济价值。比如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自媒体账号、有价值的数字资产等,都蕴含着一定的商业价值。
然而,当前数字遗产如何传承却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法律层面的缺失。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字遗产的法律界定和处理上仍存在空白。“数字遗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却以数据形式存在,且有一定的经济和情感价值,在继承的问题上应当有明确“说法”。虽然我国《民法典》第127条指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明确规定时,应当依照这些规定执行。该条款明确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但对“数字遗产”并没有进行准确界定,对其继承权也没有予以明确。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当用户去世后,其数字遗产的处理往往陷入混乱。
其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数字遗产的传承带来挑战。不同的数字平台有不同的存储格式和数据保护机制,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早期的数字内容可能因技术更新而无法读取或访问。此外,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数字遗产中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如何在传承的同时保护好这些隐私,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更好地传承数字遗产,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遗产的范围、归属和继承方式,为数字遗产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以保护好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数字平台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合理的数据存储和转移机制,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为数字遗产的传承提供便利。同时,用户自身也应增强数字遗产保护意识,定期备份重要的数字内容,并提前规划好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如指定继承人、设置访问权限等。
数字遗产是数字时代留给我们的独特财富,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情感和记忆,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传承。重视数字遗产的价值,积极解决其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才能让数字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情感与记忆在数字世界中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