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青岛也开始反思“杭州为什么能?”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图片

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宇树科技机器人、有“AI界的拼多多”之称的DeepSeek,火爆全球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

一段时间来,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杭州“科创六小龙”,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关注之余,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出了“为什么是杭州?”的疑问,想通过解码杭州科创密码,寻求对标发展路径。青岛也不例外。

2月14日,2025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青岛与以杭州为代表的前排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被深入剖析。

青岛在反思的同时,也在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发力所在,立足青岛实际,努力开拓青岛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路径。

01



杭州让其它城市感到焦虑‍‍

新年伊始,杭州“六小龙”就像一阵科创旋风,吹到了国内诸多城市的心头。

广东省率先反思,为何“AI三杰”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Kimi创始人杨植麟、人工智能科学家何恺明都是广东人,但广东却没有诞生出这类AI巨头?

广东的媒体认为,虽然广东科技产业强,但基础科研、原始创新等方面不出色,结论是还是要注重长期主义,重视教育,培育人才。

同样对比杭州进行反思的还有南京,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日前连发三问,深入分析。

有趣的是,在南京看来,广东缺的,自己都有。作为科教名城的南京,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但为何也没有培育出DeepSeek这样的巨头?

南京认为,南京与杭州在城市定位与产业战略、政策与营商环境、高校科研投入与侧重、科技产业化能力、资本生态、创新容错率等方面风格不同,因此产业发展的路径和侧重点也有所出入。

前排城市纷纷反思,是因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从来都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不断对标先进、追赶前沿。

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表示,DeepSeek让大家感受到人工智能“扑面而来”,让全国看到了一种新的科技创新组织形式。而DeepSeek和杭州“科创六小龙”带来的“压迫感”,也让青岛“刀刃向内”,对标前排城市寻找自己在创新引领、尤其是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企业培育方面的不足。

从量上看,2024年,青岛有高新技术企业8650家,而深圳有2.6万家、杭州有1.6万家、武汉有1.7万家;青岛有科技型中小企9777家,苏州有2.4万家、深圳有2.2万家、南京有2.1万家。

从质上看,青岛科技企业的成色也有所不足。以一个数据为例: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占比为35.2%,在全省排名产不靠前。研发投入占比低,意味着科技企业在创新方面花的钱少,直接导致科技企业创新动能不足。

02



杭州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回到大家都在追问的话题:“杭州为什么能?”青岛科技界不少人士都有自己的分析。

“杭州出现‘六小龙’并不是偶然时间,能‘长出’优质树苗,一定是因为有优质的创新土壤和生态环境。”

在李天传看来,从创新理念上看,杭州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认识、把握更加到位,认识到新阶段经济发展绝不能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而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增添发展内涵。

所以,在产业方面,杭州早早跳出了原有的“舒适圈”,将战略重心聚焦在科技创新上,加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在打造数字化城市等方面早已走在全国前列,为“科创六小龙”配套了产业链和土壤。

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海洋科技大市场负责人滕云枫对杭州的创新孵化体系一直深有感触。她认为杭州在概念验证平台、优质孵化器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不少经验,通过提高科技服务的专业性,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打通。

图片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正成为创新资源汇聚的中心

“除了建设孵化平台,我们还要学习杭州容缺容错、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年轻人有‘失败了也不丢人,爬起来再干’的勇气。”滕云枫说。

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的血脉所在。杭州组建了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

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山东公司总经理秦政将“六小龙”的成功,归功于杭州良好的创投生态。“让好项目、好团队能找到‘有效的钱’,这一点杭州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突出的。”

对标之后,反观自身。我们的创新引领还需要突破哪些“堵点”,解决哪些“痛点”,青岛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向。

除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仍需进一步发力,青岛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也有不足,433.5亿元的总量虽居全省首位,但与国内同类城市比仍有差距。

从成果转化来看,青岛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09亿元,与西安4500亿元、武汉2600亿元、南京1050亿元的体量相比,追赶空间巨大……

03



青岛该如何奋起直追?

差距是追赶的动力,也是努力的方向。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立足我所有、用好我所能、突出我所长,才是青岛的发力方向。

在高端平台上,青岛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还有30所高校和108家省级以上实验室,高端人才呈现了汇聚之势。

在产业创新上,青岛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以及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门类齐全、体系完整。青岛顶层规划了“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引领、突出创新内涵,从单纯注重产业规模向更加注重产业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应用场景。

无论是对标杭州等前沿城市,还是结合青岛的发展实际,立足自身优势,青岛都要在新产业、大赛道的布局中持续培育、完善产业链,把梯次培育科技企业、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作为关键的突破口。

图片

首先是要找准“大赛道”。会议透露,青岛将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构建特色鲜明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实施“预见青岛”行动,建立产业趋势研判机制,加强对颠覆性技术跟踪识别,敏锐捕捉未来产业前沿方向。

其次要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研发。用好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措施,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总量或增量,给予分档分类支持。

在初创企业培育上,青岛将进一步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建设引领型、专业化、高质量孵化器。深化大学科技园改革,推动现有大学科技园参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重组,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促进校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

在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上,青岛将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支持相结合、科技保险保障为补充、科技金融生态为支撑、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金融体系。同时进一步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设立科技股权投资专项,建立“看得准、投得进、退得出”的股权投资机制。


记者|耿婷婷     编辑|赵笛


‍‍‍‍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