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座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全市10个区市中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全市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58%。
20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惠出席。会议指出,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振兴重中之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会议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特色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青岛农业综合供给能力领先全国同类城市。这一前提,为青岛发展乡村产业奠定了基础。要让农民增加收益,让农业更显价值,就需要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以产业“驱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比如,青岛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口岸城市,更以制造业见长,这些都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土壤。

平度市崔家集镇田野上鳞次栉比排列的西红柿大棚。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11家、年营业收入达2492亿元,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481.6亿元,同比增长9.4%,连续1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谋划2025年产业蓝图中,青岛把做大做强现代种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作为重点,提出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稳定在2400亿以上。这就要坚持龙头带动、坚持全链互动,推动全链条增收。今年,青岛将以获评省优势特色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特色全产业链的能级和显示度,助力产业链升值和富民增收。同时,青岛还将发力农业大项目,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让乡村成为创业沃土。市农业农村局介绍,今年全市将加快推进27个农业大项目。一批向“新”提“质”的大项目加快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作为载体,乡村的体量大、面积广,“诗与远方”“田园牧歌”,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联想和赞美。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部分农民选择进城工作和生活,这让空间相对较大的乡村更显动力不足。让乡村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激发内在动力,把农村资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上去,让资源“活”起来,在这个背景下,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便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经过初步的盘活,一些闲置的资产资源已经展现了发展潜力。即墨区北安街道演泉社区4个自然村回迁后,村庄统一对闲置门头房进行规划招租、市场化运营,网点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去年,青岛全市盘活闲置农房2300余处,这些农房有相当一部分“变身”为民宿和乡村共享空间等,成为吸引城市居民体验“诗与远方”的新空间,还助力了当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观光休闲和旅游服务、就业保障以及文化传承。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青岛获评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后,通过对农村资产资源进行数据库管理和规范线上交易,去年新增交易额达到32.7亿元,实现村集体溢价增收4580万元。唤醒沉睡的资产资源,今年,青岛将以国家、省试点为抓手,深化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攻坚提质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活力。对于兼具拥有千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典型的“大都市带大农村”两大特点的青岛,城乡融合发展是势必要答好的必答题。乡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乡村的繁荣与城市的繁荣相互依赖。城乡融合发展,将起到“1+1>2”的成效。一方面,乡村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为城市的工业生产和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另一方面,乡村作为城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承载了城市人口的疏解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希望。

俯瞰茂芝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葡萄大棚。
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地区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在公开采访中建议,要更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同时,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体来说,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新的一年,青岛将立足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系列新举措,包括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等,提升群众获得感。